紙媒寒冬與網媒熾熱
燭光網絡 104期 (p.22)
17/09/2015
本年7月,創刊了五十六年的《新報》[1]及七十六年的《成報》[2]先後傳出停刊的消息;而壹傳媒亦於同月宣佈旗下的《忽然1周》於8月將會停刊,並將《壹週刊》、《飲食男女》及《me!》合併出版。[3]在網媒長期的競爭下,紙媒漸漸失去了以往的光彩,寒冬浮現。
隨著通訊科技及網絡技術發展,市民大眾多以智能手機接收新資訊,其方式除了使用網絡的新聞媒體,亦會透過社交媒體將自己覺得重要或感興趣的資訊互相傳閱通報。
以網絡傳播資訊,傳播時間被高度壓縮。以往要得知新聞消息,觀眾往往要透過電視或報刊的報道,可能要等數小時或一天才能接收;而對於傳媒機構來說,印刷數量亦有限制。但透過網絡發佈資訊,發佈者只需按一個鍵,數秒內就可以傳送出去,不到數分鐘已經可以被廣泛發佈,而且也沒有數量的規限,其造成的影響力或輿論壓力可以在很短時間就變得極具威力。
就以7月份一位六歲女童相集疑似載有兒童色情照片的事件為例,經過網媒連文帶圖的報道及網民的轉傳發佈,數小時內已經造成極大的迴響及批評。許多網民都未必看過整本相集,但就以網媒所剪裁的相片作出回應,並轉寄或分享出去。在報道發佈的二十四小時內,該刊物最終下架,女童在書展的簽名會亦告取消。[4]
作為網民,我們可能很享受網絡帶給我們高速、高資訊量及動態影像等優點,亦很享受分享及評論事件的樂趣;但亦正正由於是這種高速度的資訊傳遞,甚至是帶有立場的報道,未必能令我們了解事件的完整性或作深入分析。在許多事件上,我們或許需要靜下來作多方面的搜尋、整理與思考,才能從多角度觀看及分析事件。
或許,加強專業分析、獨家調查並立體剖析事件,可以是紙媒未來可以走的其中一個路向。
注:在短暫停刊後,《成報》於8月7日復刊。[5]
[1] 「130員工獲賠離職 56年《新報》停刊告別讀者」,《星島日報》, 2015年7月12日。
[2] 「紙媒面臨寒冬:香港老字號《成報》停刊」,《BBC中文網》,2015年7月17日,網址:http://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a/2015/07/150717_hk_newspaper_singpao_suspended
[3] 「《忽周》創刊廿年下月初結束遣散70人」,《蘋果日報》,2015年7月20日,網址: http://hk.apple.nextmedia.com/realtime/news/20150720/53995999
[4] 「寫真集下架 書展攤位無得賣」,《明報》,2015年7月17日,網址:http://news.mingpao.com/ins/%E3%80%906%E6%AD%B2%E6%A5%8A%E9%8E%A7%E5%87%9D%E5%AF%AB%E7%9C%9F%E9%A2%A8%E6%B3%A2%E3%80%91%E5%AF%AB%E7%9C%9F%E9%9B%86%E4%B8%8B%E6%9E%B6%E3%80%80%E6%9B%B8%E5%B1%95%E6%94%A4%E4%BD%8D%E7%84%A1%E5%BE%97%E8%B3%A3/web_tc/article/20150717/s00001/1437122797025
[5] 「《成報》下周四復刊」,《成報》,2015年8月1日,網址:http://www.singpao.com/xw/yw/201508/t20150801_567085.html
關注範疇:
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