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世代的傳媒素養

黃仲賢    |   明光社項目主任 (傳媒監察及行動)
15/07/2015

我們學習傳媒素養,不但可以發掘傳媒隱藏的意識形態,更可以自行製作,透過不同傳媒發表見解。以往我們只要學習成為精明的傳媒消費者 (consumer),但現在人人也可以是記者、作家、導演,故此要成為負責任的資訊製作人(producer)。

N世代的力量

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系主任李月蓮博士,於2015年5月4日舉行的「如何正面培養傳媒素養」傳媒教師訓練表示,不少人對素養這個字有點陌生,其實英文是read and write,即是「能夠讀、能夠寫」。被稱為N世代的時下青少年很習慣使用互聯網,亞洲人看這群人普遍比較負面,李博士指歐洲人卻認為N世代很聰明,能夠教導成人使用互聯網:「試問哪個年代的青少年可以反過來教導成年人?」答案就是N世代的年輕人。

而透過互聯網,N世代擁有傳播權力,李博士認為可以利用他們的聰敏,以及傳播權為社會作出貢獻:「如何用於對社會有益而非傷害的事,這是重要的。」 

傳媒教育中的反思思維及正向思維

李博士指現時傳媒教育的方向,除了大家較常談及的批判思維 (critical thinking) 外,青少年要有良好的自我發展,更要有反思思維 (reflective thinking) 及正向思維 (positive thinking)。李博士曾見過一個小學生去批評傳媒侵犯私隱,卻把同學挖鼻的片段放在網絡上分享。「在批評傳媒時,自己又有沒有保障別人私隱?」她認為學生要懂得在分享前思考「為何這樣做?」、「對社會有好處嗎?」、「對人有傷害嗎?」等問題。李博士認為傳媒道德已不單單是新聞機構的專業概念,每個人也要實踐,「不散播謠言,不欺凌,去愛護傳媒環境。」

即使新聞多是負面消息,李博士卻認為可以運用正向思維去分析,並作出積極行動。她指在正向心理學中,快樂是因為自主,而人生亦可以選擇。「在資訊爆炸的年代,我們可以用自己的判斷去選擇令自己健康成長的媒體。」她舉例在四川地震期間,不少到場採訪的記者也有心理創傷,但同時亦看到很多義工協助救援卻「不會感到絕望」。然而她亦提醒,正向心理學其實也不是只看正面的事,傳媒也不是只報正面訊息,「也要報道豆腐渣工程,以及監察現時的工程。」

善用媒體 表達意見

最後李博士鼓勵一眾N世代善用傳媒表達意見。她指早年傳媒曾刊登一幀禿鷹在飢餓的非洲小孩身後的照片,成功喚醒世人對正受飢荒折磨的人的注意,拯救整個國家的人民。她亦以一組新聞系學生製作一個尋親故事,並在社交網絡分享,讓尋親者找到妹妹,來指出「創作並不止為玩,亦有其意義。」

關注範疇: 
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