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士行業的挑戰與回應

藍俊文   |   明光社項目主任(社關行動)
09/07/2015

智能手機和流動網絡的普及正逐步改變我們的生活模式,有創意的朋友善用兩者的特性為固有的產業「增值」,推出新服務模式方便用家,但同時亦為市場帶來新一輪衝擊。面對新挑戰,業界若只維持傳統的經營模式,而非不斷增值,和新興的競爭者競爭,就是故步自封,則難以有一席安寢。在這數年間,零售業、傳媒業等的改革讓我們看到他們的挑戰與回應。今日的的士業,面對手機電召車程式(Call車Apps) 的挑戰,又能否及時地作出回應呢?

其中一間影響力最大的手機電召車程式公司起源於美國,它的經營模式為全球帶來革命性影響,更引發多個國家的傳統的士業界強烈不滿,和香港的情況一樣,發起了多次的請願抗議,這些地方包括英國、法國和中國廣州等。巴黎的的士司機甚至發起暴力抗爭,以堵路燒車等方法抗議。香港的的士司機素來嚮往和平,在佔中期間更大義凜然地入稟法院申請禁制令禁止佔領人士阻塞道路。不過,原來在飯碗被搶的危機之下,昔日的正義標準都可以自行調節,可以聲言用堵路抗爭脅逼政府全面取締新的挑戰者。

今日準備勇武抗爭的的士業界聲言因為應用程式而令生意下跌兩成,但程式究竟是否新世代唾棄的士的主因呢?應用程式之所以受歡迎,除了因為方便,亦因為它的評分制度。不少智能手機新世代用家批評傳統的士業的司機態度惡劣、拒載、因短途黑面、濫收車資、故意走遠路等,在缺乏競爭之下只能忍受部份的士司機的囂張態度。手機程式則不同,在使用服務後,用家可以為是次服務評分,假如司機累積了多次差評後,他們的生意額將受到影響。因此,即使這些應用程式的收費不比傳統的士的收費便宜,也能吸引一群新世代使用。

縱使應用程式如此方便,的士業界提出的質疑也不容忽視,特別是當中涉及的法律和保險問題。使用程式的顧客若遇到交通意外,究竟有沒有保險的保障是值得重視的課題;同時應用程式的運作是否涉及無牌收酬載客在法理上確有爭議性,顧客在使用服務或司機加入車隊時需要深思。

不少的士司機本身並非的士持牌人,而是租用的士經營權。運輸署自1994年起停發市區和新界的士牌照,直接助長的士牌照炒價,一個牌照動輒高達數百萬元,同時這亦帶動了租金飆升。雖然政府曾多次放風表示會出招遏炒風,但一直未見有真正的措施出台,受苦的除了是一眾租用的士的司機,更包括公眾。今天手機應用程式的出現或許是的士業界改革的良機,過往有不少傳統行業在面對新挑戰時表現出無比的勇氣,改善現有問題,針對自身的不足和參考競爭對手的長處不斷改革以回應市場的需要,未知的士業的領導者又有沒有這份胸襟和勇氣去改革呢?

曾經刊載於: 

《成報》 9/7/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