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只想看電視…

── 生命倫理錦囊 第17期
27/03/2014
專欄:生命倫理錦囊

曾幾何時,電視文化主宰了香港的潮流,是全城注目的焦點。但香港電視界發展多年後,縱有其他電視台同步經營,但電視文化和發展彷彿停滯不前。
 
自從年前有關增發免費電視牌照引起的爭議後,「我要睇電視」成為了不少人的訴求,除了是為爭取多一個免費電視台外,也是對現有電視發展的不滿與控訴。
 
香港第一家電視台,是由原來經營有線電台的麗的呼聲開辦的「麗的電視」,在1957年啟播。因其須以線路接駁,電視也以外購英語節目為主,所以只有約11萬訂戶觀眾,屬社會上的小眾娛樂。[1]
 
而香港人熟悉的「無綫電視」則於1967年啟播。由於採用無綫免費廣播模式(但當時電視機仍相當昂貴),加上走通俗路線,節目深受歡迎,很快便成為了電視界的大阿哥。事實上,無綫電視亦開創出很多香港演藝文化的先河:如長壽綜藝節目「歡樂今宵」;大型綜藝節目如「香港小姐競選」等。而由古裝武俠到現代故事的電視劇集,更由香港揚威到海外,成為香港文化的標誌。就連新聞資訊節目也開創「現場報道」的新猷,更多以本地及海外新聞作專題報道,以「無綫新聞,事事關心」作宣傳口號。[2]
 
至於麗的電視則在1973年轉為無線廣播,加上其後短暫出現的佳藝電視,70年代曾出現短時間的三台競爭局面。[3] 可惜佳藝電視後勁不繼,於三年後停業,而麗的電視幾度易手,之後改名亞洲電視。後者雖偶有佳作,但自2007年後逐漸停止自行製作劇集,近年更被詬病經常「重播節目」,而節目內容偏頗(尤以評論節目為甚),引來破紀錄的投訴,[4] 也曾有「零收視」紀錄。[5] 隨著一台獨大的日子愈長久,在缺乏競爭的情況下,電視節目質素日漸下降,市民漸對香港免費電視發展日益不滿。雖有多家收費電視加入營運,但因市場對象不同,始終未能形成競爭局面。[6]
 
為回應民間訴求,香港政府於2009年開展了增加免費電視台的計劃。最終有三家公司申請,政府於2013年11月公佈申請結果,接納當中兩個申請。原來呼聲最高,由王維基經營的香港電視卻不獲發牌,當局「考慮了一籃子因素」而否決的理據,以及後來王氏投得流動電視牌照,卻又被政府當局以「制式問題」再度喊停等事件,已演變為一場社會和政治風波。而當兩間獲新發牌的電視台正籌備開台事宜時,香港電台的數碼電視頻道也已投入服務,成為本地第三間免費電視台。[7]

由電視爭議回看香港電視……

很多人以為在互聯網發達的今天,電視文化已過時。但從這次電視發牌的爭議中,可以觀察到香港市民對電視「又愛又恨」:一方面認為電視製作差劣,但另一方面電視收視率卻未見顯著下跌。這是因為一台獨大無得揀而「焗住睇」? 還是市民只是「一面投訴,一面照看」?
 
而在很多年輕人當中,所謂「不看電視」其實只是「不在家中大廳看電視」,而並非連電視也不看:很多人已經改為透過網上收看電視節目。事實上,網民對電視台節目的口碑也愈來愈具影響力。[8] 總的來說,雖然我們時常以為香港電視節目的影響力已大不如前,但其實這個「公仔箱」仍深深的影響我們每一個。

電視文化的信仰反思

Television is the triumph of machine over people. 機器征服人類始於電視。Fred Allen
 
雖然電視文化只是眾多文化中的其中一項,但它對人的影響力卻不容忽視。一位研究文化的學者Vanhoozer指出:「所有的電視都是教育電視。」[9] 如果我們認同「文以載道」,便會明白電視播放的節目會向觀眾起到「說服」的作用。[10] 有些電視節目天馬行空,讓人以無限的想像力在當中遊走。有些則向觀眾傳遞各種資訊,向大眾顯示世界的狀況。但當中亦會隱含一些社會意識形態,即對社會的一些看法或態度。電視節目是一個充滿意義的世界,而當人浸淫在其中時,它所盛載的意義,便漸漸成為此人的第二天性。[11]
 
不過,電視節目(特別是劇集)無論如何寫實,它都只是模仿真實世界,而不是真實世界本身。換言之,這是一個被建構及投射出來的世界。[12] 當人分不清兩者的分別,而被建構出來的世界影響而不自知時,帶來的後果有時頗為嚴重。例如在「日韓風當道」的世代,當人熱愛「煲日韓劇」、追捧「韓國組合」的時候,日韓的潮流文化及審美觀念已不知不覺地滲入「民心」。有不少香港人認同俊男美女的標準必須是高挑、白淨、修長、五觀輪廓分明。可惜的是,真正天生麗質的人並不多,劇集中的男女演員,特別是來自韓國的明星,雖然有經過嚴格的才藝訓練,但外型上大部份都經過後天修飾或改造,之後才被公司放在一個俊男美女的世界。這一個被建構出來的世界,讓不少人(特別是少男少女)非常瘋狂及嚮往。有些人看多了男女明星,漸漸希望在現實生活中,同樣擁有亮麗的面貌。輕微的只是模仿他們的衣著打扮又或是化妝技術,嚴重的可能是無法接受自己的外貌,總感到自己不夠美,輕看自己的價值,認為只有整容才能提升他們的自我形象。
 
電視文化更會「說服」人有關家庭、婚姻觀或人生觀等。作為文本的一部分,電視節目所投射出來一個充滿意義的世界,無時不在「鼓勵」我們把它當成歸宿。[13] 當一位已婚女士經常收看台劇《犀利人妻》,又或是內地的《後宮甄嬛傳》這類劇集,有可能對婚姻失去信心,經常懷疑丈夫有沒有外遇。[14]「不斷提醒」及「潛移默化」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即使是信徒,若然過於依賴電視節目,並讓它們成為日常生活上不可或缺的部份時,也難以脫離電視文化所投射出來的世界觀。信徒大都聽過「不要模仿這個世代,倒要藉著心意的更新而改變過來……」(羅十二2)但要行出來是何等困難的事情。當人看多了那些描述情感背叛、男女關係隨便混亂的劇集,已不是模仿那麼簡單,而是在不知不覺間認同這個世代的文化,認為人世間的感情是非常薄弱,也認為婚前性行為並不是甚麼大不了的事情,因為這個世界本是如此。
 
信徒要做到「心意更新而變化」,最好的方法並不是不收看電視節目,這是不切實際的。另外,信徒通過劇集理解社會的價值觀,掌握現今的資訊潮流也是重要的。問題只是,信徒對身處的社會的價值觀有充分的認知時,有沒有將同樣的時間「投放」於《聖經》,去學習作為一個神的子民又應該有一套怎樣的世界觀?例如當現今的電視節目大多教人在外貌上如何變得美麗動人時,信徒是否也被說服,認為自己不夠高、不夠白而自卑?還是相信自己因著有「神的形象」(創一26),而神看人的是內心而不是外表(撒上十六7),於是為到自己經常做出神喜悅的事情而懂得欣賞自己,感到自己很美。這裡沒有否定儀表的意思,整齊大方是愛惜自己及尊重他人的表現,這裡只是想指出《聖經》對於一個人是否「美」、「好」以及很多其他思想或觀念,與我們日常所處的世界是不一樣的。
 
西方有 “you are what you eat”「你吃甚麼便變成甚麼」的說法,筆者認為 “you are what you watch”「你注視甚麼便變成甚麼」。要「投身」《聖經》的世界觀,最好的方法便是多看《聖經》,讓神的話成為信徒「腳前的燈、路上的光」 (詩一一九105)《聖經》經常提醒神的子民不要忘記「神的話」,甚至把這些話語銘記在心(申三十二46-47、書一8)。因為「神的話」是神賜給信徒其中一樣回應這個世界各種價值觀的武器。
 
所以,喜愛看電視的信徒,可能要平衡一下,考慮多看《聖經》,以致不會只受一方的世界觀影響。儘管有不少人批評現今的電視節目水平大不如前:劇集本身的劇情變得陳腔濫調、植入式廣告愈來愈多、色情暴力的畫面亦較以前多及開放,但可以真正放下電視節目而轉向其他娛樂的人士,仍是較為少數。事實上,不收看電視並不等於不收看電視節目。即使有人熱愛上網「煲劇」、上網「看遊戲節目」、上網「看音樂特輯」,上網只是另一個收看的途徑,無論是劇集、遊戲節目等,本身還是為了電視而製作。
 
不少人喜愛上網看電視節目,除了方便自己的時間,也可以滿足自己的喜好。以往,人要「追」喜愛的節目,有可能要等上一天甚至一星期,觀看時還須要忍耐無數廣告,又或是先看其他節目,包括新聞或各類資訊。現在上網「煲劇」,體力及實際條件許可的話,甚至可以不眠不休地看完一整套劇。除了「省回」不少時間,也可以盡量挑選自己喜愛的劇種。網絡的確為人帶來不少方便,只是,它卻容易助長觀眾養成「偏食」的習慣,長期下來讓人「營養不良」。選擇收看自己喜愛的節目本來無可厚非,但過度觀看同一種類型的節目,則有機會讓人的世界觀變得狹窄或偏頗。
 
現代人有條件挑選自己喜愛的節目觀看,這一種習慣也有可能應用到讀經上:有人偏愛先知書;有人偏愛詩歌智慧書。對於對整本《聖經》的內容有一定概念的信徒來說,多閱讀自己喜愛的書卷是沒有問題的,但對於那些只讀一兩卷書而對其他書卷完全沒有認識的人,則是不足夠的。《聖經》是整全的,神是愛,但神同樣是公義的。神應許祂的子民,跟從祂的道而行會凡事亨通,但《聖經》同樣告訴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很多時是壞人當道,義人受迫害。只偏重一兩卷經文如同偏愛某一類型的電視節目一樣,對「世界」認知不足,前者是指到神的國度而言,後者則指到現今所處的世界。
 
信徒不能抽離身處的世界,也確實須要明白現今世界的價值觀是怎麼一回事。不過,信徒必須選擇,自己投身於哪一個世界的文化或價值觀:是電視節目所呈現的世界,還是《聖經》所描述神國子民應有的觀念。
 
一粒沙裡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電視有助我們認識而不是認同世界,積極來看,若有更多委身的基督徒願意投身電視行業,讓電視發放更多正能量,流露更多美善的價值觀,未嘗不是一件美事。

 
[1]參馬傑偉(1992):《電視戰國時代》。香港:次文化堂出版,頁172。
[2] 這句原為無綫新聞宣傳的口號,被網民改為「無綫新聞,事事旦旦」。於2009年在無綫電視台報道六四維園集會中,市民李先生(被稱為「事旦男」)突然在記者方東昇背後高舉寫上該口號的紙牌,引起熱議。參香港網絡大典:無綫新聞 事事旦旦。 網址:http://evchk.wikia.com/wiki/%E7%84%A1%E7%B6%AB%E6%96%B0%E8%81%9E_%E4%BA%...
[3]其中最經典的一幕就是亞視的《大地恩情》劇集,因收視擊敗無綫的《輪流傳》,迫使無綫史無前例腰斬該劇,改播《千王之王》以搶回收視。參黃世澤:《為香港電視衰敗翻舊帳:輪流轉之役》網址:http://martinoei.wordpress.com/2008/05/10/%E7%82%BA%E9%A6%99%E6%B8%AF%E9...
[5]亞視按其委托港大調查的說法則為「四六開」。參《「四六開」與「零收視」》,網址:
http://hkupop.hku.hk/chinese/columns/columns144.html
[6] 唯一例外的就是就大型體育節目(如世界盃,歐洲足球賽事,美國NBA籃球賽等)轉播權的競爭。
[7] 梁旭明,「從電視霸權到參與式文化—重構港人認同的電視政策?」網址:http://rthk.hk/mediadigest/20131211_76_123062.html
[8] 以2011年播出的劇集《天與地》為例,此劇原計劃於2009年播出,但因被認為未必適合一般觀眾(指通常收看電視最多的家庭主婦)而被抽起至2011才播出。事實上,該劇的收視也曾一度下滑至23點。不過,《天與地》卻贏得主要來自年輕觀眾和網民的良好口碑。在結局播出後,無綫電視共收到近120個電郵及電話讚賞劇集製作認真;隨後更以近8萬票奪得當年電視台最佳劇集獎項,形成了「低收視,高口碑」的現象。參謝曉瑩:〈天與地的暗起革命〉。《成報》C08,2011年12月11日。
[9] Kevin J. Vanhoozer, ‘What is Everyday Theology? How and Why Christian should Read Culture,’ in What is Everyday Theology? Ed. Kevin J. Vanhoozer,  Charles A. Anderson, and Michael J. Sleasman, 12-60. Michigan: Baker, 2007, 31.
[10]同上,31.
[11]同上,32, 44。
[12]同上,26。
[13]同上,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