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網有時 褪網有時
燭光網絡 101期 (p.4)
「上網的味道,試過都知道好」。因為網絡,我們節省了排隊拿表格及交費的時間;也因為網絡,我們尋到了「失散」多年的舊朋友。但當大家歌頌網絡世界的美好時,卻有人不習慣網絡及科技生活,甚至要尋死,那又是為甚麼?
2013年Google 香港發佈了一份「2013 年 Our Mobile Planet:香港」的調查報告,結果顯示香港人用智能手機上網冠絕亞洲,[1] 而另一個名為「香港青少年媒體使用情況」的調查結果亦顯示,對青少年而言:…… 在排解疑難(如規劃路線)、日常社交(如約朋友)、消費(如網購),網絡均已融入青少年的生活;而手機是他們進入網絡,以及使用媒體的主要媒介。」[2]
在網絡世界溝通 有優點亦有缺點
上網除了改變我們的生活模式(如網上購物等),亦影響了我們的人際關係。[3] 正面的影響是流動通訊軟件可以使人的關係更親密,一項名為「流動通訊軟件與家庭關係改善」的研究,當中的受訪青少年認為使用流動通訊軟件較易與他人溝通;而有超過45%的受訪父母都會每天最少一次,使用流動通訊軟件與子女交流,並且表示使用這種方式後,他們與孩子的關係變得更好。[4]
不過,如一個錢幣的兩面,當人不懂節制地上網,上網又會成為人際間的衝突來源。早在2002年,突破機構已進行一項名為「青少年網絡危機研究」,在成功受訪的1058名青少年當中,有83.3%是「上網時間總會超過自己想用的時間」;有62.8%是「返屋企第一時間就要上網」;有56.4%是「家人或者朋友投訴自己用太多時間上網」。[5] 過度上網的不一定是青少年,現實中有不少夫婦投訴自己的伴侶,又或是孩子投訴父母只顧上網而忽略自己。
網絡世界不能取代真實交流
雖然現時網絡非常便利,但「流動通訊軟件與家庭關係改善」的報告亦指出,大部份人(尤其是青少年),他們仍期望「面對面」與他人溝通,特別是與自己的家庭成員。[6] 可見網絡仍未能取締人與人之間的真實相處。畢竟,單靠網絡溝通實在缺乏人情味。早前便有一位89歲的英國退休女教師,她因厭倦了現代的電子產品及快速的生活節奏,並欠缺人性化的溝通,自嘆「追不上」這種方式而決定前往瑞士進行安樂死。[7]
雖然這位女教師以死來對抗現代的生活模式是極端的作法,但亦讓人不禁反思:人類到底善用了現代科技,還是被現代科技控制。褪網可能是一個好機會,讓人看看自己到底是「網絡」的主人還是奴隸。也讓人想想自己有否因過度上網而犧牲了與親友相處的時間。
褪網的真義
褪網,並不是要勸大家過回「原始生活」,也不是勸大家要從此向網絡Say No;褪網,更加不是要貶低網絡的價值。褪網,只是讓大家暫時與網絡分手,享受上網以外的樂趣。
習慣用網絡與親朋傾談的人,可以嘗試褪網,相約三五知己或親人吃飯傾談;習慣上網的家長,可以嘗試褪網,連同手機等「電子保姆」請出小朋友的世界,由你們親自陪同小朋友玩耍;習慣用網絡分享心情的朋友,可以嘗試褪網,用一本精美的筆記簿,寫下毫無掩飾的心情。你或許會發現,在文字中不必理會排版或圖片是否精美,只寫下內心真實的點點滴滴,是何等暢快的事。
你可以做的事還有很多,希望大家不要「褪得太遲」,多些珍惜與親朋相處的時間。
-----------------------------------------------------------------------------
煲劇形式的轉變
以前:沉迷在電視煲劇
現在:沉迷在網上煲劇
以前,學校關注孩子沉溺看電視。當年的小學還是半日制,學生放學看電視,可以一直看至晚上十一點,情況很難收拾,但至少也看了新聞,綜藝、音樂及劇集等等不同類型的節目。但現在卻沉溺看網上節目,因為節省了廣告時間,你往往可以一氣呵成看十集八集,甚至不停的看;部份卡通片和綜藝節目更有數以百集供你不斷收看。這種沉溺比以往更深,而且從中所得到的知識更少。
[1] 有超過96%的智能手機用戶,他們主要活動包括瀏覽互聯網(84%)、玩遊戲(79%)、使用應用程式(72%)、進行流動搜尋(70%)和觀看視訊影片(68%)等。〈香港人機不離身96%用戶天天流動上網冠絕亞洲,中小企營商網〉。HKSMB中小企營商網。2013年8月22日。網址:http://www.hk-smb.com/index.php/expertise-tips/3228-96.html
[2] 見〈香港青少年媒體使用情況2013〉。《突破青少年研究資料庫》。2014年5月7日。網址:http://www.breakthrough.org.hk/ir/researchlog.htm
[3] 參Scott Fishkind, Irene Gallego and Jennifer Goldenberg: “The Internet: An Overview.” In Joan D. Atwood and Conchetta Gallo eds. The Effects of the Internet on Social Relationships: Therapeutic Considerations ( Bloomington: i Universe), 2011, 2.
[4] 《流動通訊軟件與家庭關係改善研究報告》。維護家庭基金、香港樹仁大學商業、經濟及公共政策研究中心、香港路德會社會服務處。2014年5月。
[5] 見〈青少年網絡危機研究2002〉。《突破青少年研究資料庫》。2003年1月16日。網址:http://www.breakthrough.org.hk/ir/researchlog.htm
[6] 參《流動通訊軟件與家庭關係改善研究報告》。維護家庭基金等。
[7] “Teacher died at Dignitas because she couldn’t bear modern life: Healthy spinster’s despair at last food, email, email and lack of humanity.” Mail Online.
http://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2598102/They-say-adapt-die-At-age-I-adapt-Retired-teacher-89-ends-life-Swiss-euthanasia-clinic-disillusioned-modern-lif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