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走過水貨嗎?
燭光網絡 102期 (p.23)
21/05/2015
大批內地人來港買奶粉及生活用品,令到不少旺區成為自由行及水貨客的集中地,而香港本土的小商場因著所謂「資本主義」、「巿場經濟」的威力而「被消失」,變成專為內地旅客而設的商店,甚至大型商場。
內地人說來港消費是「振興香港經濟」。他們所買的不是名牌,就是保值的奢侈品(例如:金),又或者是生活必需品(例如:奶粉、藥物)。又或是因為對內地商戶失去信心,他們根本連「水貨」也不太願意經商人入貨,寧願找朋友、親人親自到港代購。
有人說買水貨這行徑本身有問題。不過買水貨,或走水貨,其實也不一定只是內地客專利。不少經常「訪日當回鄉」的朋友,離港之前也會問一聲同事、朋友要不要買馬油、藥物、衣服等東西,理由是「質量最好的日本貨都是留在境內的」。至於到訪歐洲的朋友,就自然受其他人所托買手錶及手袋。有時,整個行李箱內的所謂手信,多是幫別人買回來的,有時自己也順便多買一份。有些人知道若將這些「舶來品」拿回香港,放在facebook上賣也可以賺取一筆可觀的收入,幫補一下機票。把道理推盡一點,早前大批人在炒iPhone 6,其實,又豈不是在走水貨,間接把貨物運到內地銷售?
如果要說水貨客有問題,這個問題的癥結只能說是內地客數量太多,而香港卻是面積太少,賺不起他們的錢。而內地客數量太多這個問題並不只是香港獨有,也是全球不同地方遇上的問題,可見我們不是唯一的「受害者」。所以,所謂水貨問題,其實就不是「走水貨」本身的問題,而是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