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生與死」的另類香港遊 —由快活谷看殊途同歸

陳永浩博士   |   恒生管理學院通識教育系助理教授
10/09/2014

一說到「本地遊」,很多人第一時間就會想起那些由政黨舉辦的「蛇齋餅粽」街坊團,旋風式在香港九龍新界一日遊。不過,隨著近年愈來愈多人對香港本土文化和集體回憶的重視,漸漸也興起了本土「深度文化旅遊」的熱潮。

若談到文化旅遊,大家腦海中或許即時想到要遠赴歐美等地,看到那些「遠近馳名」的地標才算是參與文化旅遊。其實在香港我們也可以進行文化旅遊,而且主題更會嚇你一跳:死亡遊蹤。

死亡也可以成為旅遊賣點?在香港也有這樣的文化之旅?是的!而且就在快活谷! 快活谷(即今天的跑馬地)其實是一個充滿歷史與宗教足跡的地方,那裡有本港最古老的墓地(不要再以為是和合石墳場了!),清幽的環境集合了五個宗教的墓園,包括基督教、天主教、袄教、回教及猶太教。

 

五大宗教墳場@快活谷

代表基督教的有「紅毛墳場」(其正名是香港殖民地墳場,因多葬有很多外籍人士,所以有「紅毛墳場」的別稱),墳場中有香港最古老的墳墓,也葬有很多香港的知名人士,如身兼傳教士同時又是香港高官的郭士立;香港第一位獲封為爵士的華人,同時是醫學教授及律師,更是國父孫中山老師的何啟;有香港「大老」之稱的何東及其妻子麥秀英。此外,更有著名的「無名墓」——創立最早的反清革命組織輔仁文社的中國近代革命家楊衢雲先生。他於1901年被清廷派出之刺客槍殺,其後人因怕清廷會派人破壞,所以其墓碑只刻有「6348」號四個數字。這段歷史被遺忘了超過一百年後,香港政府於2011年才於墓碑旁豎立楊衢雲生平說明碑,以肯定其為中國革命的貢獻。

而除了「紅毛墳場」,跑馬地也有其他宗教的墳場。回教墳場在區內最西面之處,當中仍保留著很多回教傳統習俗,如他們相信阿拉真神用泥土創造了人類的祖先亞丹(亞當),所以人在死後遺體應該儘快入土,回歸泥土土葬。這對於我們中國人那種「落地歸根」,須要葬回故鄉的方式是截然不同的。而這就造成了香港回教墳場的建立了。

有別於回教,印度教徒的喪葬方式一般採用火葬,而不會採用土葬,所以照理上香港應沒有印度教墳場的。但偏偏就有一部份居港的印度人,採用了土葬儀式,香港從此就擁有一座有過百年歷史的印度墳場。印度墳場的墓碑多有特色,風格也各異,較特別的死者包括八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陣亡的印度教及錫克教士兵,當中也有些特定的家族墓地。

其他的墳場,還有天主教、祅教和猶太教的墳場。其中祅教即是武俠小說中時常看到的「拜火教」,是由原居波斯一帶,後遷移到印度,並隨英國人在開埠時來港的巴斯人帶來香港的。巴斯人習俗會在離世前把財產捐出,教徒死後亦只能天葬。不過來了香港後,他們也「入鄉隨俗」變成土葬了。

 

真的是殊途同歸嗎?

雖然在信仰、文化和歷史上,各教的信徒南轅北轍且多有衝突,但在香港卻可以和平共處,最後更是殊途同歸,同安息於「快活谷」——這也是跑馬地原來的名字!在思想生與死的時候,來到這些墓園,看看那些埋葬在墓地中的先人,不論你生前是備受尊重,極受尊榮,還是只是一介小人物,甚或是一個無名氏被埋葬,都一同歸回故土,安息於此。然而大家看似相同,但當中的人可真有「快活」和「安息」?

作為基督徒,我們看重永生,而刻在天主教墳場門前的著名對聯寫道:「今夕吾軀歸故土 他朝君體也相同」,園中的先人和到墓園看望的朋友,可有相同的天路可走?這對聯的意味實在深長!

 

香港也有細緻的人文風景

香港,這個我們居住與成長的地方,並不是只有冷冰冰的商場和倒模式的主題公園,她有的更多是點點滴滴的人文細緻情懷,以及各種從大時代中流傳下來的歷史故事,這一切都有待我們發掘。快活谷各墳場埋葬了很多香港名人,當中記載了很多重要的歷史,參觀訪客大有人在,一點都不恐怖。或許大家都可以嘗試「到此一遊」,看看鮮為人知的故事,和這個美麗的香港另類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