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夜市的另一話

陳永浩博士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義務)
11/02/2014

今個農曆新年的亮點,一定非「桂林夜市」莫屬。在這幾天春節假期裡,深水埗桂林街一帶(其實在很多舊區也有這樣的情況)因少了食環署人員的驅趕,而成為了小販天堂。久違了的香港地道小吃再次於街頭重現,人人樂於湊湊熱鬧,這不單成為了網上「洗版」的話題,更變成香港人引以自豪的「集體回憶」。

一說到夜市,很多老一輩的香港人就想到以往的「大笪地」。不過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起,香港市民開始著重環境衛生,當年的市政局落實執行「趕絕」小販政策,小販(特別是熟食檔小販)幾近絕跡街頭。究竟香港應否保留小販及夜市?

筆者自己也去過該「夜市」。老實說,在街頭吃小食,大家熱熱鬧鬧的氣氛,著實很不錯。不過卻很少人留意熱鬧過後的街頭情況:垃圾和食物渣滓處處;而第二天辛苦地「執手尾」的,卻又是被大家「鬧爆」的食環署清潔人員。至於食品衛生問題,這正正是當年大家認為要取締街邊流動熟食小販的原因(還記得那些年市政局的「牛雜佬」廣告嗎?)。如果我是深水埗的居民,對這些「舊香港」和「集體回憶」的感受,很可能與網上所說的不大相同了。

「桂林夜市」的出現,實在有很多討論空間:由我們城市的小販管理,到「殺局」後的市政政策,再到食環署執法的問題,大家都應該加以討論。不過,除了將槍頭指向政府外(請不要誤會筆者在支持當局!)我們也應想想「怎樣去管」的問題:「墟市」是有其生命力的,我們很清楚當局現行的「執到正」政策,如強制掃蕩或是像設立天秀墟這樣「由上而下」的管理方式是不可行的;但若像「桂林夜市」般的放任而為,也一定不能持久。我們的城市,應如何建立一種「由下而上」、「在管與不管之間」的向度?這些都應是我們討論的焦點,而不只是為了痛痛快快將政府當局「鬧爆」,高興一下就算了。避免再次出現類似旺角行人專用區在收放之間進退兩難的困境。若能取台灣夜市之長,捨香港行人專用區之短,對小商販和街頭藝術家來說將是莫大的喜訊。

最怕的是,今年「桂林夜市」受這樣吹捧,觀乎我們「大有為政府」的作風,下一年食環署極可能「聽到民意」,下令員工在新年假期間照樣清場,到時就連這個短短的「夜市」都沒有了,因而出現「今夕旺角歸故土,他朝桂林也相同」的情況。 
 

曾經刊載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