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甚麼受傷的總是香港人
燭光網絡 94期 (p.25)
為甚麼受傷的總是我
到底我是做錯了甚麼
我的真情難道說你不懂
為甚麼受傷的總是我
如何才能找到我的夢
有一天有一個她真心愛我
《為甚麼受傷的總是我?》林志穎唱、陳大力詞
香港人今年似乎很受傷。自從特首梁振英上台以來政府爆出連串醜聞,激發一些社會人士不斷抗爭。自國民教育一役後,今年內又發生幾次包圍政府總部的情況。一些巿民不禁嘆息:為何政府施政總與市民的期望有如此大的落差?
此外,公民社會亦火藥味甚濃,出現互相攻擊的情況。先有建制派激進勢力抬頭,他們積極參與各種論壇及在泛民的活動中針鋒相對,以出位的言行吸引傳媒注意;亦有學者批評現在一些搞社會運動的人立心不正,並在遊行示威中假借別人名義籌款。此外,又批評社會上一群搞社會運動的人過分傾側,漠視本土利益。不過有一些人卻認為應該堅持另一些價值。於是,雙方就在網上以接近語言暴力的方式互相駁火。
申張公義與網絡欺凌
另一方面,網民的生活也不見得好過,過去一年不斷出現有「路見不平」人士用手機拍攝短片上載網絡,之後引來連串就片中主角的討論,先有林老師、「十四巴港女」、小學生激吻42秒等。社會似乎習慣了做「公義先鋒」,沒有想過將片段放在網上和大家肆無忌憚的批判會對當時人造成的影響,申張公義與網絡欺凌之間往往只是一線之差。不幸地,這類網絡欺凌幾乎成了網絡的慣性和常規,因為大家往往只是滿足於個人一時的快感和表達,而不會談網上禮儀,更沒有關於道德責任的討論。
似乎這真是最自由表達的年代,也是最壞的年代,社會就對與錯的討論,從來沒有試過如此分裂。有巿民甚至開始由關心社會議題,變成討厭討論社會議題,因為所有議題已淪為口號式、立場式宣示,不再就議題背後的價值觀作理性討論,聆聽對方的意見和理由。或許他們認為討論已經是多餘,宣示立場就已代表一切。
可是,若真的只問立場而不討論,最後就只會令自己跌入自相矛盾的境地中。有些人一方面表示要爭取人人平權,但面對新移民的需要時,卻以本土論述來「搬龍門」,強調出於人口政策的緣故,所以要有差別對待。又例如當要與新移民一起排隊申請幼稚園時,就說很不公平,還指新移民不應爭學位;而當一些學校表示面試其實會用廣東話進行,有內地人說自己不適應時,提出「平權」論述的人又說,來香港讀書就要有用廣東話學習的心理準備,那麼我們對南亞裔和國際學校的學生又應如何?
社會政策總是不同群體的利益博奕,如果社會各界繼續以輸打贏要的心態去討論社會議題,只堅持己見而不易地而處,社會政策最後只會被癱瘓,而新的政策難以出台,社會最終難以進步。
如此,最後受傷的,總是自己和我們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