呃like新聞學
09/05/2013
有報章總編輯近日透露,其新聞網站的編採人員的花紅將按他們所報道的新聞及其點擊率(hit rate)論功行賞。文章出街後,業內嘩然,認為此舉只會令新聞大灑鹽花,目的為引人注目,提高點擊率。總編輯隨即高調回應,更公開該報網上版於過去三個月內的新聞點擊率排名,他將結果歸類為「點擊最高的即時新聞,亦是以重大社會新聞為主」。
若讀者細心再看那些被他評為「重大社會新聞」,會發現十居其九都是突發新聞,而且多數是意外;另外則是小狗追車等具人情味的故事。我們認同突發事件和人情味新聞也是新聞,也應報道;但傳媒本來應該有的社會責任會否因此而消失?傳媒人會否為了花紅,減少在即時新聞中報道政治或與政策有關的新聞,改為大幅報道人情味新聞?
就以上周小鴨來港為例,在小鴨「游」到尖沙咀那天,事實上立法會同時因為人數不足而流會,不能再討論財政預算案。兩件新聞,若論對社會的影響,理應是立法會流會的影響較大。但最後媒體卻是派人直播報道小鴨子,甚至有記者即時做stand-up,再配合在現場的攝影記者。如此「高規格」接待小鴨子來港,幾乎可以和國家元首訪港媲美。這豈不是已經看見新聞機構,因為配合巿場,寧投放資源做「呃like新聞」,也不做對社會有影響的立法會討論嗎?
我得承認,政治、政策新聞有時是沉悶,甚至令人納悶的。但若果只為呃like及hit rate而放棄詳細解讀新聞,同樣影響社會。有時,呃like新聞未必大灑鹽花,但如果將一些「霎眼嬌」但完全對社會沒有影響的新聞過分放大,會令社會討論失去焦點,還間接做粉飾太平的工作。以為天天沒有大新聞,豈料原來大是大非就因為這些花邊新聞做得太大,被放在一邊了。
除非,傳媒自甘放棄監察政府,做第四權的角色,甚至淪為娛樂至上的維穩工具,否則我們難以理解這種呃like 的新聞學。
曾經刊載於:
關注範疇:
傳媒
流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