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負面新聞學習正面分析

黃仲賢   |   明光社項目主任 (傳媒監察及行動)
13/05/2013

「你覺得傳媒是在反映現實?還是建構現實?」香港浸會大學新聞學系副教授李月蓮博士向在場二十多名參加者提出疑問,他們都異口同聲表示傳媒是在「建構現實」。可喜的是他們對現況有一定的掌握,然而可惜的是現時傳媒的報道大概令人有較負面的形象。我們總是可以提出不同理由批評現時新聞是如何的「壞」,卻甚少提出「好」的新聞是怎麼樣。
 
明光社於今年舉辦「傳媒教師訓練-如何教青少年閱讀新聞」系列講座,並於4月20日舉辦第一場講座,名為「甚麼是好新聞?如何教導學生分析新聞」,讓一眾教師及青少年工作者,一同探討甚麼才是好新聞及學習如何分析新聞。

好新聞的三個條件

李博士認為好新聞主要有三個條件:扮演好的公共空間角色、擔當好的社會任務、專業及有品味的表達方式。由於現時人口眾多,難以在一個地方一同討論及表達意見,故此需要新聞媒體成為公共空間,讓大眾進行全面及理性討論,例如貨櫃碼頭工人的勞資談判,也有借助新聞報道來進行對話。而在擔當好的社會任務方面,李博士指除了監察社會及政府外,她還特地提出聯繫社群的重要性,例如十年前沙士期間,傳媒邀請市民對前線醫護人員作出鼓勵,就是其中一個好例子。此外,由於記者亦有其專業操守,故此他們報道時理應顧及新聞道德,李博士認為報道要真確之餘亦需有品味,不以暴力血腥作渲染。

認識新聞運作 提高新聞素養

然而,知道甚麼是好新聞並不足夠。曾經有小朋友問李博士「為甚麼世界有那麼多新聞,每天總能在報紙拼得剛剛好?」李博士認為青少年亦要懂得理解新聞的運作,才能培養出新聞素養(News Literacy);但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將在新聞中學到的應用出來。她亦建議大家可以正向思維來看新聞,即使是負面新聞,例如四川地震事件,也可以從中明白,一家人的「齊齊整整」對自己是如何重要,以及想想如何幫助這些災民。
 
在這個意見與事實交錯的傳媒報道中,李博士鼓勵參加者每天認真地留意三則新聞,並比對不同報章及電子媒體的報道,那麼自己的新聞分析能力會愈來愈好,亦同時能與學生分享更多不同的新聞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