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香港少數族裔鄰里

陳永浩博士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義務同工
22/01/2012

香港人口中,少數族裔佔大約5%。我們認識這一群在我們中間的少數族裔鄰里嗎?基督教勵行會多元色彩閃耀坊(SHINE)的李淑賢主任與幾位來自香港、印度和尼泊爾的中心同工,與大家分享了香港少數族裔鄰里的情況。
 
其實香港的少數族裔中,佔最大比例的是「家庭傭工」(Domestic Helper)。不說不知,其實印傭的數量已超過了菲傭,另外還有來自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和孟加拉等地。他們有些是土生土長,甚至已數代定居香港;有些則是在本港工作或是做生意;還有一些因受原居地政府迫害而在港申請庇護,或是以難民身份居留(Asylum seeker/ Refugee),這批人因不能在港工作,情況也是最困難的。
 
信仰方面,香港少數族裔以伊斯蘭教、印度教、錫克教等為多數。伊斯蘭教與基督宗教是類似的一神信仰,相反印度教則是信奉多神,連帶有複雜的階級制度(Caste System)。我們雖對錫克教認識不多,但其實最為港人熟悉包頭巾(Turban)的印度人就是錫克教徒了!
 
少數族裔鄰里在港生活,其實也面對很多的困難。SHINE的同工們就先讓大家試寫印度的印地語(Hindi,即北印度地方使用的語言)和烏都語(Urdu,即南印度的語言),可是大家連應該由左至右,還是右至左都分不清!而最有意思的是,同工要我們試寫的那一句印度文,其意思就是:「學中文真難啊!」將心比己,中文在這群少數族裔而言,可能是第三,甚或第四語言,要他們學習中文到熟練是十分困難的。而這又會有連鎖的關係:語言學習不好,就影響到教育和成績(香港少數族裔入大學比率只有0.9%),連帶工作就業和融入社會都會很困難了!
 
其實,少數族裔鄰里遍滿在香港各地區,要接觸他們絕對不難。你有心服侍他們嗎?若教會想舉辦活動或是有意接觸少數族裔鄰里時,應注意甚麼呢?李主任建議我們需要考慮以下的情況:
 

  1. 帶領活動方面,因少數族裔對異性相處和接觸會較為敏感,所以辦活動時盡量以同性別的導師和義工帶領較為合適。另外,如替他們(特別是婦女)拍照時要先問准同意。
  2. 少數族裔有他們自身的本質文化,有時容易使我們誤解,所以我們要多小心了解。例如在印度族裔中,男性與男性行街拖手是好朋友的表現,這在印度文化是相當普遍的,不過在香港人的眼中,就容易誤會他們是同性戀了。
  3. 不要以為少數族裔一定聽不懂廣東話,那你就可以隨便說話,其實他們當中有很多是土生土長的,廣東話的流利程度並不比你差!
  4. 舉辦活動不時會有茶點時間,但如果參加者當中有少數族裔人士,我們就要格外注意選擇食物的種類,如對象是信奉印度教的群體就不要點牛肉食物,伊斯蘭教則不吃豬肉(其實更確切的應是:只吃清真食品Halal Food)李主任提議,最安全的食物就是魚柳包了!
  5. 要留意他們的宗教文化,例如他們不會畫宗教聖人的圖畫(因回教是不拜偶像,不畫聖像的);帶領兒童活動時,就避免要他們畫有關人物的人像了。又例如在回教的齋戒月時(大約是8月份),他們便不太方便參與活動。
  6. 要尊重別人的文化,如最基本的,不要稱呼印巴族裔的朋友做「阿差」,又或不要摸印度人和泰國小朋友的頭,這雖然在中國人社會是親切的表達,但在他們眼中卻是不敬的表現。
  7. 別自以為高人一等,要尊重他人,多了解溝通,不要高舉大家的差異。

李主任最後分享到Reciprocity一字:在字典裡,這字的解釋是「互惠」,不過在與少數族裔鄰里的體驗中,其實有更深的層次。李主任提到,我們服侍少數族裔鄰里,要恰到好處:太過小心就會變成「隔離」他們;但若過了火就會將他們「同化」!我們要追求彼此尊重,求同存異,接納互信,就是Reciprocity——共融的地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