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談社會矛盾

朱景玄校長   |   新界校長會會長
23/02/2012

上星期談及中港矛盾,想深一層,觸發這類矛盾的,其實是人的自我中心問題,以及並非能改變於一時的社會環境,包括經濟活動和地緣因素。

回想過去十多二十年前,香港人開始北上消費蔚然成風,亦有很多人喜歡到東南亞,甚至歐美旅行。當年,不少港人表現「粗聲大氣」,或禮儀秩序欠佳,令外國人側目,令內地的服務員難受。今天,這種態度,變成部份內地遊客在香港的表現,引起近日出現的「蝗蟲」與「狗」的中港矛盾,實在不是一件可喜現象。

據內地媒體當年報導,大部份內地同胞都喜見港人北上消費,帶動就業,令深圳更趨繁華,普遍受內地同胞歡迎。然而,今天我們享受內地同胞來港消費的好處的同時,卻處處嫌棄別人這樣那樣,似乎有欠包容與體諒。

中國收回香港,除有令領土完整的意義,對台灣更有示範作用。所以,國家不但要香港在政治上「回歸」,亦要人心「回歸」。國家於供水、食品供應、自由行等種種對香港的關顧和措施,其實值得我們港人心存感激。

今天,不論私營或公營機構,都希望在內地同胞「大舉南下」的時勢下,迎合他們的消費、交流或求學需要,推出相關服務或商品,甚至開設專櫃或專店。過程可能使本地人感到不便或被忽略,更難免遇到個別不禮貌的客人。但從積極角度來看,我們可以用今天相對較文明的港式文化來感染他們,因為「生命影響生命」,只要我們以禮待客,體諒不同地域的文化和習慣的差異,竭力保守和諧的關係,相信假以時日,他們的文化和習慣水平一定會提昇,大家就會彼此共融,矛盾一定會消除。

作為政府或教育工作者,都有責任以不同的有效方法,營造和諧的社會文化,建構文明共融的社會。筆者更呼籲傳媒朋友體現社會良心,不要刻意誇大一些小問題,間接製造中港不同地域人民的矛盾。否則,受害的最終是香港每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