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那些年》看青少年的情與愛

林國冬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文化)
22/01/2012

一套台灣校園愛情電影,掀起了港台兩地集體回憶。令人回味的地方,或許就是在校園裡,曖曖昧昧,情情愛愛的故事。電影的上映,也讓教育工作者關注學生們的感情故事。他們正面對那樣的煩惱?老師又怎樣伸出援手呢?

2011年12月16日,本社舉辦了「從《那些年》看青少年的情與愛」的性教育教師訓練講座。這次講座,反應熱烈,座無虛席,有約80名教師和教會同工參加,部份更遠道由澳門而來,可見學生們的愛情生活,是不同地方的老師都非常關注的課題。

講座先由本社項目主任張勇傑先生,分享《戀愛紛分婚》教案,希望透過教案內的豐富內容,幫助老師們和同工們,處理學生反思戀愛、分手、建立婚姻觀等重要課題。

繼而由導演陳龍超先生主講「從愛情電影看兩性關係的愛與慾」。你可知道,一個蘋果,一個眼神,這幾秒的電影情節,帶有甚麼深層意義呢?原來這幾秒的電影情節,可以是導演期望傳遞的重要信息。陳龍超先生就由《那些年》講起,解說電影中一些重要的情節。講員不斷提問,參加者又踴躍參與討論,笑聲不絕於耳。令參加者最為驚嘆的,就是電影裡其中的一個幾秒眼神,其實是代表當中的人物,經過反覆掙扎下的決定。講員鼓勵大家,藉著對電影情節的解說,成為與學生、青年人對話的平台。而且要好好運用這些平台,以了解他們所抱持的價值觀,並成為影響他們的工具。

藉著解說電影  化作溝通平台

正當參加者欲進一步探究與年青人對話的技巧時,講座的下半部便是回應有關需要。好好戀愛學堂堂主任杜婉霞女士分享的題目是「如何幫助青少年處理愛情上的煩惱」。這一堂課看似簡單,但當中其實夾雜著豐富的理論和經驗。藉着一個又一個有血有肉的真實例子,讓我們明白到建立下一代戀愛觀和婚姻觀是怎樣一回事。杜女士又提醒,我們怎樣表達自己的感情,其實也是對下一代的一個祝福,也是下一代學習的好機會。大部份參加者看來皆聚精會神聆聽,雙手又忙於整理筆記,有的更因害怕會有遺漏,索性運用手提電話,拍下投影機所播放的講義,大家便知道這些理論、分析、資源推介,都是前線教育工作者,視為寶貴的資源。

明光社定期舉辦性教育教師訓練,目的是幫助參加者,在知識和技巧上作好裝備,以回應學生在「性」問題上的各種疑惑和憂慮。從各位參加者帶着豐富教案、筆記、滿足的笑容離開,就知道幾位講員的分享,確實回應了他們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