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傳說

──如何牧養通識新一代的信徒 研討會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員
17/07/2011

何謂80傳說?凡是80、90後的青少年便一定打破傳統價值、熱衷於街頭抗爭、以激烈的方式表達自己對政策的不滿嗎?剛於5月27日舉行,獲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同行基金」資助的「80傳說」研討會,便是藉著研究中心的調查報告及各方專家的分享,向在場約200位參加者展示坊間對80、90後的描述是如何片面,並不足以反映大部份80、90後的真貌。

破除坊間的傳說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葉兆輝教授指出80、90後的迷思,是由傳媒製造的。報紙、電台、Facebook、高登網站沒有經過過濾,不斷向公眾描述80、90後是一班反政府、激進、不理智、憤世嫉俗、對傳統價值淡忘,以及製造事端的麻煩者。事實上,根據不同的數據及資料證明,並非所有80、90後都與傳媒所描述的一樣。
 
受訪的80、90後與傳說中的80、90後的相同之處,在於他們對現行的公共參與制度相當不滿,感到自己的聲音被忽視,雖然有受訪者表示他們與政府談判的籌碼,便是於網上集體表達意見,而遊行示威才能引起政府注意,但受訪者普遍不認同以暴力的方式參與社會活動。而當傳媒集中討論他們為住屋問題而煩惱時,受訪者主要的不滿來自地產霸權,不滿地產商的市場壟斷和不公平的官商勾結。
 
葉教授指出大部份受訪的80、90後都是上進的,認為進修有助升職。而他們也重視傳統家庭價值及婚姻制度,在300多個受訪者當中,有80%認為孩子需要一個家,可以在家長陪伴下快樂地成長。不過,與以往相比,他們的確是困難的一代︰少了一個邁向置業的階梯;昂貴的租金令創業困難;升遷有阻力,更加上香港銷售業愈發蓬勃,工種未夠多元化;這些因素都使年青人對工作的投入感不高,但其實他們大都學歷水平高,有上進心,希望有自我探索的空間,若然政府能好好協助他們,將會有很大幫助。

80、90後基督徒的價值取向及社關情況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就今年研討會主題進行了一次「80、90後基督徒社關及價值觀調查2011」,這次問卷調查收回3,287份,獲得46個團體參與(主要為不同宗派的教會及學校),其主要目的在於探討80、90後基督徒對社會關心的程度,及背後所持的價值信念,他們所屬教會的牧者關心社會的形式,與他們的期許有否出入。
 
是次調查的結果與葉教授的研究結果不謀而合:80、90後基督徒不一定是反叛及不上進的,他們重視親情及家庭價值、也看重目標與意義。至於有關社會參與,根據是次調查當中對社會參與所作的三層分類:一)純分享;二)發聲發言;三)抗爭抗議。調查發現受訪基督徒以純分享的較多,至於抗爭抗議,則只有少數人參與。矛盾的是他們並非沒有現代社會意識,有七成半至九成的受訪者認為民主社會、人權、公平公義、多元等元素非常重要,這種「有意識」卻「無行動」的情況,可能是基於他們對改變社會有一份「無力感」,正如葉博士在大會上指出80、90後認為政府傾向選擇性聆聽,他們的聲音並不輕易上達。
 
80、90後基督徒並非特別熱衷抗爭,可能要到達某個「臨界點」才不得不挺身而出。對於教會,他們仍然尊重傳統,認為牧者的首要任務是聖經教導及講道,但大都不反對牧者參與關懷社會。只有極少數人反對牧者參與照顧弱勢群體(0.2%)及回應社會時事(0.8%),至於牧者可否參與社會行動?亦只有8.2%,不足一成的受訪者反對,這一點,現場的參加者更「前衛」,透過當場調查,只有1.9%反對牧者採取社會行動,更無人反對牧者照顧弱勢群體及回應社會時事。

不一樣的80、90後基督徒——互聯網青年

從調查資料看來,80、90後基督徒有很多地方與其他年代的人一樣,重視家庭及教會傳統。但他們與上一代最大的不同,可能是一出生便註定成為數碼原居民。根據葉教授的調查顯示,在1,020個受訪者當中,超過六成年青人每天至少一次從網上或手機,獲取短訊或其他即時訊息,他們大都喜愛互動與分享。
 
香港互聯網協會會長莫乃光先生對此有更進一步的闡述,80、90後這一班數碼原居民的學習模式與以往不同,他們習慣網絡世界那種互動的形式,當中有人極端地認為學校無法教育他們,他們是從遊戲中學習。不少人是透過Facebook等社交網站互通消息及看法,甚至以Facebook、YouTube及Twitter等新媒體作為社運的工具。正如研究中心的調查顯示,受訪基督徒的社關參與,比較多與朋友或在Facebook中分享,也可能與他們出生於電子世代有關。其中一位80後的研討會嘉賓何敏超先生也表示,網絡及新媒體的出現影響了80、90後發聲的機會,無形中增加了他們的影響力。

如何牧養新一代的信徒——多了解,少誤解

大會中的講員不約而同指出現今的新一代信徒,需要的不只是從上而下的單向式教導,而是一個平等、有對話,與他們同行的空間。葉教授希望教會的文化不應該窒礙年青人,何先生亦道出在教會,年青人面對「大人」世界,會感到不安。新一代的文化,有平等理念,不想被權威壓制,這不代表他們不承認權威,只是希望有多點溝通、空間,教會及社會應有一個空間給80後發展。

這可能如莫先生所言,習慣於網上分享的年青人,他們需要在教會中,也感受到民主的氣氛。亦正如熟悉通識教育的理念及課程的梁恩榮博士所了解,當愈來愈多學科鼓勵批判思考,新一代接受事物的形式也與過往不同,教會應該有更多對話空間,讓信徒感到被接納。不過,接納雖然代表包容,卻不表示要完全遷就,中華基督教禮賢會大埔堂譚溢泉牧師認為,牧者要包容不同類型的信徒,有人喜愛讀經祈禱,有人提出社關,牧者要平衡不同的聲音。但在平衡之前,牧者要謙卑,明白新信徒的學習或議論模式。
 
對於堂務繁重的牧者來說,花時間學習新事物是一項重大的挑戰,然而,我們要相信新一代信徒也與其他年代的信徒一樣,會被牧者的愛心感動,牧者為信徒所付出的心力,絕對是不會白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