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正面教育觀
教育局就推出「德育及國民教育」課諮詢教育界,反應極之熱烈,立法會舉行的諮詢大會,由於報名出席人數眾多,會議由一場增至三場。不過,多場諮詢均與新界校長會的進修課程或會議撞期,以致未能派代表出席,但日前我已提交書面意見,期望共策推動有關科目。
通識科中的國民教育課程素來納入考試範圍,但必修的「德育及國民教育」反而不用考試,到底算是進步,還是倒退呢?因此,有人認為「德育及國民教育」已存在於通識科或學校現有的德育課中,根本無須增設為必修科。也有其他持份者,包括學生和家長,反對這種所謂「洗腦」式的教育,認為只講輝煌歷史,迴避敏感話題,不夠客觀和全面。
其實,教育局在諮詢文件中所提出的,只是一個基本範圍而已,學校絕對有空間自行微調課程內容。
筆者認為在基礎教育階段,學生應該先接受正面和沒有爭議的資訊。何謂正面和沒有爭議呢?例如在孩子還幼小時,向他們灌輸世界美好、人性美善、熱愛生命等概念,教他們孝順父母,愛護兄弟姊妹,信任別人,藉此提升他們心中的「正能量」。尤其在這個時代,大部分傳媒總喜歡揭人瘡疤,互聯網上「瘋傳」的,不少都時叫人髮指的負面資訊,我們更加要與此抗衡,讓孩子在愉快、樂觀和正面的環境下成長。孩子開始懂事時,才讓他們認識世途險惡的現實,要適當地保護自己。
這個世界絕對有黑暗的一面存在。不論一個國家,甚至每一個人,也不免會犯錯,甚至有不光彩的過去。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自然可以察覺得到,特別是當他們的認知和分析能力漸漸成熟,自會調整心態去應對。只要我們回想一下年輕時的經驗,相信都會認同這種講法。
然而,在孩子還是一張白紙時,便灌輸負面的人生觀、教他們反抗、凡事質疑、萬事只為自己一方利益爭取,長大後便難以從中抽離,永遠都只會活在差疑、不安、不滿和封閉的空間,失去友愛、體諒和祥和的寬大胸襟。因此,基礎教育中的國民教育,應著重灌輸正面思想,培養愛國情操,待他們發展出真正的多角度思考能力,才開始接觸和探討一些所謂敏感課題,會較為切合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學習方式,更利於學生的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