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探索到了解
燭光網絡 80期 (p.18)
性傾向是在11至14歲期間開始形成,直到14至20歲之間,其性傾向仍是浮動的,可以受環境影響而改變。或許,有些少年人都曾經懷疑過自己是否同性戀,包括以下這位被訪者。為保障其私隱,我們暫且以化名Yvonne來稱呼她,透過Yvonne的分享,我們可能對「真」「假」同性戀有多點認識。
Yvonne從小學到中學都一直是唸女校的,即使在幼稚園階段,班上也是女多男少。因此,在她的成長環境裡,接觸女性的時間較多。
而她自己,本身較喜歡作中性打扮,選衣服時,多選擇黑、藍、灰等較受男性喜愛的深沉色系,不喜歡紅色或粉色系衣服。當她選擇玩具時,她也喜歡選擇一些較男性化的玩具(如玩具槍),卻不喜歡一般女生愛玩的洋娃娃。面對感情要好的女性朋友,Yvonne會親暱地稱她們「Baby」、「Honey」。那時,她還沒有任何同性戀或異性戀的概念。
「TB」的疑惑
直到小學時,記得某次她去補習,有一名女生問她:「你是不是TB?」那時Yvonne以為「TB」是指肺癆(tuberculosis)並不知道「TB」也可指「Tomboy」(女同性戀者)。當那名女生知道Yvonne並不明白「TB」的意思,只說:「到你進了中學後,便會知道的了。」因為這次對話,讓Yvonne對「TB」有了很大的好奇心。
後來,當Yvonne進了中學,認識了一些女同性戀者,便明白了「TB」的意思。那時,她開始對自己的性傾向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是否同性戀者。這除了因為自己的打扮較中性外,也因為自己與女性朋友的關係親密。
Yvonne曾一度懷疑自己是同性戀者,直至後來,有男生追求她,她才感覺到自己對女生和對男生的感覺並不一樣。對女性朋友而言,她可以與對方很親密,但當中絕對沒有任何和性相關的事。因此,Yvonne終於明白了自己真正的性傾向,打破了一直以來的迷思。
事實上,Ramafedi, Resnick, Blum & Harris(1992)曾為約35,000個學生進行性傾向調查,發現18歲的學生表示有同性戀或雙性戀傾向的比率,較12歲學生有兩種性傾向的比率,減少了50%。調查結果顯示,青少年於成長過程中對性傾向產生疑惑是正常不過的事,因此,年青人不適宜過早確立自己的同志身份,而有關辨別同性戀身份的工作,也應尋找專業人士的協助會較為適合。
基本上,同性戀傾向的成因複雜,往往不是單一原因引致。有心理學家嘗試綜合先天及後天的研究,認為先天因素影響了個人的性格氣質,再加上後天的種種經歷,引致一部份人有同性戀傾向。其實他們很多人的內心亦充滿掙扎,需要別人加以體諒和關懷。
求助資料及資源推介
I.求助資料
新造的人協會 8103 8010 http://www.newcreationhk.org
青少年愛滋教育中心 2870 1222 http://www.teenaids.org.hk
浸會愛群社會服務處 34131556 http://www.bokss.org.hk/bokss.org.hk
突破機構 2377 8511 http://www.breakthrough.org.hk/index?lang=zh
中華基督教青年會 2783 3360 http://www.ymca.org.hk/big5/c_index.php
以利亞使團(祈禱服侍) 2658 5858 http://www.elijah.org.hk/
明光社同性戀諮詢熱線* 2390 2323 http://www.truth-light.org.hk
*熱線只提供一般有關同性戀/性傾向的資料,並非輔導熱線,有需要時,將會作出轉介
II.其他有關同性戀資料的資源推介:
新造的人協會 http://www.newcreationhk.org
香港性文化學會 http://www.sexculture.org.hk
社團法人台灣走出埃及輔導協會 http://www.rainbow-7.org.tw
出埃及全球聯盟 http://www.exodusglobalalliance.org
美國Christian Mental Health Services http://www.christianmentalhealt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