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社會,其實不難 ── 明光社「社關訓練課程」

陳永浩博士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
20/11/2011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要成為關心社會的教會,就先要明白今日社會的各種現象,以致教會能在社會中,不止持守真理,也能將信仰踐行。從前年開始,明光社與不同的教會合辦「社關課程」,先後與港島東區、南區、青衣、大埔等地區的教會合作。在今年秋季,明光社與牛頭角區的一間教會合辦了新一次的「社關課程」,與信徒分享:關心社會,其實不難!

除了傳耶穌,福音的意義在……

 或許有人以為,教會最重要的就是傳福音,若不是與福音事工有關的,教會大可不理!這話將「福音」的本質誤解,更使教會進入了危險的境地。「福音」從來不止是那四本「福音書」,也不止是我們所傳講有關耶穌基督救贖的好消息。「福音」這字本身就是解作「大好的訊息」的意思(或是指傳好消息所得的報酬)。[1]在這「有福之音」的意思上,如教會能關心社會,改變社會,為居民帶來好消息,算不算是福音?相反地說,教會座落在社區中,難道真的可以「獨善其身」嗎?難道信眾不會受到社會風氣的影響?聖經教導我們:雖然我們不屬世界,但仍是「入世」地在社會中。若我們不留心現時社會的發展,教會便容易與時代脫節。

教會是個為「非會員」著想的「社團」

 剛離世的屬靈大師斯托得牧師有關教會的一段話,是發人深省的:
 
教會的主要任務就是改革世界……基督的教會原來就是由許多改革者所組成的。基督徒的職責也正是立志盡一切所能去全面改善這個世界……許多人認為教會是一種社團,像高爾夫球俱樂部一樣,所不同的只是共同興趣是「神」,而不是高爾夫球而已。這一群宗教氣味相投的人聚在一起,繳了會費,以為就理所當然地享有會員的權益。然而,這論調卻忘記了一個事實:「教會是唯一一個為非會員著想的社團。」[2]
 
當我們看見街邊拾荒的婆婆,為著丁點紙皮而勞心勞力;當你看見社會的各種不公不義,而且人就是怎樣努力,都永不能「上車供樓」有個安樂窩;當你看見社會風氣日壞,色情變成情色;當你看見婚外情原來都只是輕輕的「感情缺失」、「課外活動」,你會怎樣反應?教會應如何回應?
 
可是,要在主流社會中「合情合理」去表達我們所持守的真理,是十分困難的。在「後現代」的文化和相對主義盛行的年代中,標榜自己持守「真理」的往往無好結果:不是被人否定,就會被人標籤為「霸權」,那我們應如何「恰當」地在社會中,以人的話去表現「神的道」出來?

社關課程的經驗

 有見及此,從前年開始明光社便與各區教會合辦社關課程。課程的設計著重教會的合作與學員主動參與。我們會與教會同工一同策劃和剪裁出適合不同教會關注的課題,配以當時的新聞事件作例子,再以聖經真理作信仰整合。
 
綜合這幾年的經驗,我們從教會、教牧和參與課程的弟兄姊妹口中得知,他們都各有不同的難處,但也有不同的得著。在教會運作方面來說,撇開是否接受「社關」這類與一般主日學不同的課程外,很多教會的主日學編排其實都已相當「滿座」,所以我們也會應教會安排在平日晚上以「培訓課程」形式上課,相信這亦對弟兄姊妹帶來方便。
 
很多教牧同工則表達了他們「有心無力」的難處。其實很多教牧同工都希望肢體們要小心社會上的不良風氣,也要成為關心社會的好見證。無奈日常的牧養工作已耗盡了工作的時間,要他們再去為這個既「全新」,又要「貼緊時事」的社關課程作準備,簡直就是不可能的任務!正因如此,「社關課程」著重與教會的協作,我們會盡可能剪裁出教會值得關心的議題作討論,亦會與同工們交流,建立合作關係,方便他們跟進課程中所學習的,更盼望教會能與明光社成為關心社會的行動夥伴。
 
信徒方面,我們在舉辦了幾次課程後,最多的回應,就是學員對自身信仰的反思:信仰不再只是「聖經裡的東西」,而是我們生活的一部份。除了明白真道,更要行出真理。關心社會,成為很多學員們完成課程後,踐行信仰的新目標。

結語

我們盼望,我們所相信的是「落地」的信仰,福音不只是一個「得把口」的認信,更是對社會帶來好消息的「整全」信仰。讓我們都以當代神學家巴特的分享共勉:
 
有人問他,「你如何預備主日講道?」
巴特回答道:「我一手拿聖經,一手拿報紙。」[3]
 
你有拿起「報紙」嗎?讓我們一同坐言起行。關心社會,其實不難!
 

 
[1]參中國神學研究院編譯:〈福音〉,《聖經新辭典,上冊》(香港︰天道2007),頁580-586。
[2]原文摘自:John Stott: Involvement: Is it our concern? 亮晴摘譯。
[3]胡茂生:聖經與老人。《聖經季刊》創刊號,2001年6月http://www.biblesociety-tw.org/bmag/bmag01/elder.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