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教育和校園暴力

朱順慈   |   傳媒教育協會執委
15/03/2004

朋友告訴我,一班感情要好的中五同學,打算在離校前搞點新意思,大夥合作拍一齣短片,題材是「校園暴力」,拍攝手法是運用大量手搖鏡頭,場景是課室,道具是桌椅,主角當然就是被欺凌的小個子同學……

我聽了只覺得好笑,前線教育工作者卻只怕笑不出——觀眾是誰?攪不好把開玩笑的作品弄了上網,一傳十,十傳百,讓無風不起浪的「傳媒」知道了,豈不糟糕?到時候,假作真時真亦假,消息流傳開去,誰管你真假?澄清也不管用,校譽還其次,單是應付門前的記者也煩死吧。

本來抱著嬉戰一場的同學聽了,或者會不甘心,他們說:「我們不過是創作!你們不是老想我們多點獨立批判思維嗎?不是老叫我們發揮創意麼?現在可好,我們乾脆拍一齣呼喚世人思考『暴力』性質的短片,又怕這怕那!」

 談到底,大家怕的究竟是甚麼?真實的暴力令人受傷,道理明白不過,但在媒介上的暴力,分明是「假」的,它們展現的是「以肢體力量傷害人/物」(“any overt depiction of physical force--- or the credible threat of such force---intended to harm an animate being or group of beings”)[i],終歸不過是「再現」,製作的人和看的人也不會受傷吧?

 話是這麼說,事實上,媒介上的暴力幾十年來令無數家長、教師和研究者心難安,其中一個最顯著的原因是它們的數量委實大多了,甚至可以說是源源不絕。如果不介意粗疏,媒介上的暴力大致可分為「虛構」的和「真實」的兩大類。前者出現在以講故事為主的媒介作品裡,例如電視劇和電影,外國不少音樂電視(MTV),由於「劇情需要」,亦經常展現「肢體的力量」。我們以為老少咸宜的卡通片,如果認真斟酌,暴力場面也不少。一路數算下來,黃金時間打開電視,古裝武俠片固然充滿暴力,警匪動作片也是缺之不可。

所謂「真實」的暴力,最易見於新聞報導中,戰爭、兇殺、傷人、搶劫,無不跟暴力有關。新聞工作者要報導社會實況,這些事確實不停發生,把他們展現在觀眾和讀者眼前,不也合情合理嗎?

總括來說,我們從媒介上接觸得到的暴力,真是要多少有多少。美國有研究指出,美國小孩在完成小學課程之前,已經在媒介上目睹過八千宗謀殺——儘管那都是假的[ii]

以上說的主要是具體可見的影像,還未計算另一些在語言上的「欺凌行為」,尃家指出,替別人起花名,讓人心裹不開心和受壓力,本身也是暴力行為[iii]。把這個考慮在內,媒介上的暴力多至乖乖不得了,隨便想到的例子,如「」這個字年前開始被廣泛應用,原來浪漫的情愛關係,給一白個「」字弄得觸目驚心﹔另一個「兇」字,經常被用來代替「恐嚇」,一句「你兇我嗎?」,殺氣騰騰,偏偏深受學生喜愛,我不只一次在公眾場所聽到小學生互相查問對方是否正在「兇」他!「兇」字流行,得拜江湖電影所賜,端又是另一個媒介影響力的明證!

例子太多,再數下去多二萬字也寫不完,任何人細心一想,大概都會愈想愈擔心的,我們居然生活在一個如斯暴力的世界,真實的暴力已不少了,還要有這麼多虛構的。下一個問題自然是這會帶來甚麼影響?

幾十年來,嘗試解答這問題的人不在少數。最初人們想知道,看了這麼多媒介暴力,人的「暴力傾向」是否會增加?學者後來明白,要在兩者間建立因果關係,有如緣木求魚,因為現實世界有太多複雜的變數,有人看了暴力電影會揍人一頓,不一定跟電影本身有關,也可能由於家庭背景,個人成長經驗等因素,電影只是其中一個原因。再說,類似的電影電視這麼多,誰也不可能確定某個作品跟整個現象的關係吧![iv]

我比較信服的說法,由美國學者George Gerbner提出,他說沉浸在暴力訊息裹,人們對暴力變得麻木不仁,並不覺得人命傷亡有甚麼大不了,又因為看得太多,為免自己淪為受害人,即使在緊急關頭,人們寧願獨善其身也不願伸出援手,結果令人際關係變得冷漠,文化由是改變。

 涵化理論(Cultivation Theory)其實跟中國人談的潛移默化同出一轍。在研究者的角度來看,潛移默化跟因果關係相比,前者真不好研究,因為關係太錯綜複雜了,怎樣都談不明白,怎及得上論斷「媒介暴力教壞青少年」那樣鏗鏘有聲呢?

站在教育工作者的角度來看,實事求是最重要,既然談不準有甚麼「影響」,那我們該怎麼辦呢?

我認為傳媒教育是目前比較可行的一個對應辦法。媒介上有這麼多的暴力,絕不是無緣無故,事實是媒介特別需要暴力,「暴力」是超越語言障礙的「共同語言」,利用暴力來說故事,既省回不少解說,又可追求更精良的拍攝技巧,以致成為獨特的「美學」。在虛構的媒介世界,利用暴力來解決問題,在視覺效果上必定比理性討論為佳,一個人窮途末路,在現實生活中他可能會跟銀行商討債務重組,在電影裹可能變成拔鎗打劫銀行。

在新聞媒介上,暴力成為頭條的機會更大,因為它們具有吸引讀者和觀眾的刺激元素。了解媒介語言,同時也正在解讀背後的假設和訊息。這正是傳媒教育的優勢——透過切實地認識一個媒介,進而掌握它的內容和法則,以致可以再站高一點,看個別現象形成的前因。

假如具備了這些能力,大家或許可以更寬心地看待一些嬉戰吧!
 

 
[i]Chen, M. (1994). The Smart Parent’s Guide to Kid’s TV. San Francisco KQ ED Book.
[ii]Walsh, B. Our Problem is Defining Violence: The Statistics are frightening. [online] Available:http://interact.uoregon.edu/medialit/FA/MLArticleFolder/defining.html
[iii]可參考明報於2004年2月26日的生命教育版---「何謂欺凌?」一文。
[iv]可參考拙文「媒介的色情與暴力」,刊於李少南編香港傳媒新世紀。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