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消費,所以我存在?

吳秀紋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09/10/2010

近期統計,本港18至64歲人士中,大約有三分二已擁有信用卡;而在職人士的比率更高。分析不同類型消費一族的簽帳額,平均來說,每名信用卡客戶的總消費近5,200元!此外,一項歷時七年、有逾一萬宗欠債個案的研究顯示,有6%至8%的個案為25歲以下的年輕人,當中有近兩成為大學生。

研究顯示,港人負債的主要原因為過度消費、入不敷支、賭博、協助親友和失業。對青少年而言,消費文化確有極大誘惑:名牌衣飾及潮流產品往往等於個人品味、地位和能力,但「停一停,想一想」,難道真的「我消費,所以我存在」嗎?

信用卡機構的責任

每逢大學開學期間,信用卡機構總會鋪天蓋地推出推廣活動,皆因願意申請信用卡的學生為數不少,而且不用擔心他們的還款能力,因為預期他們畢業後人人高薪厚職;即使沒能力償還的「債仔」亦會主動發揮「在家靠父母」的功能,皆因天下父母都不會見死不救,難怪有父母寧願動用退休金,也要替子女還債也。每次打開信箱或電郵,又收到不少信用卡購物和優惠宣傳單張,真替定力不夠的青少年擔心,如果他們不能妥善使用第一張信用卡,以後便會影響他們的信用記錄,甚至會導致破產。

消費文化對年輕人的影響

處身於一個資訊爆炸的年代,互聯網、電視和手機等消費廣告無處不在,每秒洗腦式的「教導」使人不得不臣服於名牌衣飾及化妝瘦身潮流產品下;加上坊間一些標榜為「全天候年輕人雜誌」,內容多是名牌精品,使他們從小就覺得唯有消費和擁有奢侈品才是「潮人」,才找到自己的存在價值。萬一理財意識稍為薄弱,他們有可能會「先使未來錢」,如果有人天真以為財務公司會江湖救急「Show you money」、卡數真的會「Easy Go」,就很容易導致信貸危機。

理財正規教育的可塑性

筆者從事青少年工作多年,心底裏十分明白理財對他們來說實在難於掌握。日前一項比較香港、日本、內地青少年的調查發現,在對「財富」的認識上,約有七成日本及內地青少年表示「健康就是財富」,但香港卻僅得四成,同時有一半香港青少年將「財富」理解為「金錢」或「生活質素」,反映物質觀念遠較其餘兩地重。

香港青少年從小浸淫在一個重視物質的社會,耳濡目染下理財觀念更加物質化。因此,一套完備的理財課程可有效協助家長從小向子女灌輸正確的理財觀念,避免子女過分追求物質生活,包括理財的基本原則、不同年齡的孩子的理財知識和技巧等。當然,成人的身教言教亦是孩子的模仿對象,相信成人亦須反思自己追求物質的過程,以及是否有正確的金錢觀;節制和知足的心態,不要成為青少年的負面教材。

曾經刊載於: 

成報 09/1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