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青少年與色情資訊「相遇」

──明光社11周年研討會「黃色青春」
整理:陳碧珊   |   明光社項目主任 (性文化)
27/08/2008

 在科枝發達,資訊流通的今天,無論是從報章、雜誌、互聯網、又或是電視電影等,要接觸到色情資訊亳不困難。青少年容易在朋輩的影響,或受好奇心的驅使下,有意無意地與色情資訊「相遇」,究竟他們會如何受這些資訊影響?又可有能力抵抗?作為父母,又可以怎樣幫助子女面對有關資訊?

在明光社剛舉辦的11周年研討會「黃色青春」,邀請到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導師梁麗娟博士、精神科醫生康貴華醫生及青少年羅仲霆分享。是晚聚會吸引了220人參加,當中除了家長和青少年工作者外,也有不少青少年人參加,學習如何在紛擾的色情資訊中自處。

無處不在的色情資訊

曾瀏覽色情網頁的羅仲霆分享時表示,其實接觸色情文化不一定是出於主動,相反是色情資訊會主動來找青少年,起初他是藉著網上的溝通工具接觸到色情資訊的。好像他曾收到一些女性署名傳來的電子資訊,裡面是一些色情網站的網址,他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便開始瀏覽了。

雖然這些網頁列明年滿18歲才可瀏覽,不過,不足18歲也可輕易進入,他指出更有同學將這些色情資訊帶回學校與同學分享。羅說接觸得愈多就愈希望實現心中的性幻想,也渴望體驗其中所描述的情況,在他的同學當中,有些會自豪的分享發生性行為的經驗。

氾濫的色情資訊的影響

對於除了在互聯網上的色情資訊外,其他媒體的色情資訊流播情況,梁麗娟博士為我們剖析了它們對青少年的影響。她指出,現今的色情資訊,大大改變了青少年人吸收資訊的取向,從今日大部份學生都認為報章報道的風化案,比政治、環保等議題更吸引便可見。

此外,梁博士強調,這些媒體大量的黃色資訊,也大大扭曲了青少年對人性和兩性角色看法。事實上,傳媒所營造的性刺激往往將人的原始性慾放大,並把一切的性渴求合理化,特別是男性和女性常被貶為「看」與「被看」的對象,女性常被客體化。

事實上,氾濫的色情資訊更會影響青少年的人倫關係,以及製造更多的社會問題。梁博士表示,今日擁有道德操守的長輩已不再被視為值得尊重的榜樣。而「色情無分對錯及最緊要快樂」的觀念亦已產生不少的社會問題,如未婚少女成孕、棄嬰、墮胎、贊成同居率上升等,這對社會的固有的道德規範都造成衝擊。不過梁博士也同意,今日色情文化確實太容易接觸到,叫人無處可避,因此家長和老師們應透過性教育,教導青少年如何面對這些不良資訊。

親子教育vs色情資訊

若懷疑子女有看色情資訊的習慣,康貴華醫生建議父母要及早關注及介入。父母可以直接問子女,但態度要認真、嚴肅,不要責罵。父母除了可以安裝一些阻隔色情資訊的軟件外,也可主動瞭解子女的上網習慣。為了防患於未然,父母最好在子女未形成沉溺色情網站的習慣之前,及早注視有關的情況。而坦誠地和子女分享自己的掙扎經歷,每每是最有效可以幫助子女的方法。

他指出,父母也可以與子女訂立上網的時間,以及將電腦放在客廳,也能有效幫助子女訂下網上自處的界線。當然最重要的,就是幫助子女培養良好的嗜好、參與有益身心的活動、建立正常的社交圈子等,都有助減少市面色情資訊泛濫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在今天科技發達,資訊流通的社會,康醫生表示,父母的擔心實在是可以理解:他們一方面希望子女能吸收多些知識,擴闊視野;但另一方面又擔心他們會接觸到色情資訊,甚至沉溺當中。即如在研討會上講員們的分享,今日父母要瞭解市面上的色情資訊如何流播已是刻不容緩,因此,我們更應透過性教育,教導青少年如何面對。

一旦發現子女已沉溺當中,父母們要明白或許子女不會很容易的完全脫離色情資訊的誘惑,又或許,他們很容易又會與這些資訊「相遇」,又再沉溺於當中。但無論成效有多少,父母的耐心等候及引導子女,是不會白費的,總有一天,子女會明白父母的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