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社關的平衡木上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31/01/2002

歷史好像一個鐘擺,往往由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為了擺脫政教不分,教會被權力腐化的黑暗時代,政教分離於是成為了歷史舞台上新的主角,但這分離又令不少教會走向對政治神經過敏的另一個極端!
 
香港教會有服務社會的悠久傳統,在辦學、醫療、社區服務等方面成績卓著,比起傳福音令教會及信徒人數增長的成績有過之而無不及,但對就社會現象和政策發表意見則仍然具有一定的戒心。作為前線的基督教團體,個人認為除了要鼓勵及提醒教會關心社會之外,亦有責任讓教會信任我們沒有偏離聖經的立場,或是以偏蓋全,教會才會放心鼓勵弟兄姊妹回應我們的呼籲,否則只會令教會更怯於走出關社的一步,或讓一些人有更多反對的藉口。
 
抗衡而非不斷抗議,對話而非事事對立!
反對不等如歧視,關心不等如認同!
 
以上是筆者在關心傳媒、性文化和社會倫理問題時,常常銘記於心的,也是今期《燭光網絡》嘗試和大家探討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