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生命遇上不能承受的「重」
生命倫理雙月刊 1期 (p.4)
羅秉祥博士曾在《公理婆理話倫理》一書中列舉了十多種自殺的因由,其中包括殉情、重病厭世、畏罪、人生或事業失敗、報復、避免恥辱、報國、殉道、抗議、喚醒人心、為他人犧牲、表示清白或保存名節等。當中不難發現有的關乎自身安危,有的涉及個人情緒,也有的指向較高的理想。
姑勿論自殺的動機是否有輕於鴻毛,又或是重於泰山。對一般人而言,當他們企圖了結自己的生命時,可能會左思右想如何死,在那裡死,卻已無暇考慮到為了某一原因而了結餘生是否值得。他們大概只會想到自己現今的境況苦不堪言,除了死亡,已經想不出有更好出路。
基本上,自殺的念頭是出於感性多於理性,揉合複雜的感受與情緒,大多數人是出現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時,才會出此下策。若在此段時間,當事人得到適當的安慰及鼓勵,他們有可能放棄輕生的意念。[1]
所以,現今網上流行鼓吹「自殺」的網誌或群組,的確非常危險。例如較早前的「我要練習自殺」的群組中,雖然有成員表示自己只是貪玩,並不是真的想尋死,但不爭的事實是有一名中學生受到此群組影響,在校園內企圖跳樓輕生。[2]
當人感到空虛、沮喪、絕望之際,偶然遇上其他人也有自殺的念頭時,相信此種相遇大抵會成為催化劑,「鼓勵」求死者付諸行動。[3]網友千萬不要小看言語的威力,言論可算是兩刃的劍,一句合宜的話,仿如金蘋果在銀網子裡,鏗鏘有聲(箴二十五11),可以造就他人;反之,或會帶來意想不到的破壞力,摧毀他人。
言詞具有殺傷力,同樣亦有醫治的能力,很多人可以跨越苦難,在於身旁有人側耳聆聽,安慰鼓勵,協助扶持。但最重要的,是求死者願意跨出第一步,鼓起向他人傾訴的勇氣。另外,也要有智慧地尋找合適的傾訴對象。與其在互聯網上相約步向死亡的「同是天涯淪落人」,不如在生之路上找尋友善的援手,向他人盡情地傾心吐意後,世界雖然沒有改變,但心境可能不再一樣,自殺──並非解決問題的唯一途徑。
[1]見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的用者心聲。http://www.sbhk.org.hk/b5_alive_opinion.htm。
[2]2009/11/26,《明報》,〈facebook自殺群組關一個開一個「練習自殺」群組受查14 歲女生另起爐灶〉。2009/11/29,《太陽報》,〈facebook自殺群組:玩吓啫〉。
[3]香港大學防止自殺中心臨床心理學家黃蔚澄指出,青少年易受朋輩影響,在同病相憐的心理下,或會做出集體行為,自殺也不例外。見2009/11/27,《中國新聞網》,〈香江漫話:網上浮現自殺群組——繁華背後的沉思〉。http://www.cns.hk:89/ga/ga-xxbp/news/2009/11-27/1986734.shtml。自殺率偏高的日本問題更嚴重,2003至2005年間已發生61宗網上相約集體自殺事件,180人身亡。2009/11/26,《星洲互動》,〈香港:自殺群組關不盡〉,http://opinions.sinchew-i.com/node/12487?tid=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