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 – 「斷背山」

陸君樂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24/05/2006

如果在兩大華語搜尋器打入「斷背山」三字,你可以於一秒內便找到最少超過一百五十萬個查詢結果,而印象中,過去十年來都沒有一齣電影有像「斷背山」不相伯仲的影響力和震撼力,能夠令坊間掀起如此多和如此久的議論。這些評論當中有褒有貶,有讚有彈。若作一個粗略分析,褒讚此片的通常為影評人、傳媒人、同性戀人士、「開明派」或「自由派」人士等,而批評的大多為「傳統派」、基督教、宗教界人士,而於報紙雜誌(包括基督教報刊)中的讀者來信討論此片的人士則褒貶皆有。
 
其實欣賞(或不欣賞)一齣電影是一種十分主觀的感覺,而如何欣賞或從甚麼角度欣賞亦十分個人。例如欣賞導演的拍攝手法和技術卻可以不認同其訊息;亦可從探討劇情出發,分析該片的內容是否合理、正確等。若果我們單單就「斷背山」中的同性戀和婚外情情節而反對這一齣電影,那麼我們可否再進一步思考,每一年都有不少電影是涉及這兩個題目,我們為甚麼單是對「斷背山」有這麼大的反應呢?是不是還有另一些因素促使產生對此片的不認同或危險意識呢?當然,不代表我們不可以單單就那兩個問題而批評,但若果沒有弄清楚反對的理據,或沒有站在同一個平台上與他人對話,反而很容易予人蠻不講理的感覺,又或儘管能夠提出理據,說服力亦會大打折扣。不少信徒抨擊「斷」片時都是就其同性戀及婚外情題材作回應,但其實電影裡會否還包括其他主題呢?所謂站在「同一平台上對話」便是例如人家是在討論此片有關「壓抑」的主題,但在那時我們卻拿同性戀或婚外情來討論,這便不是站在同一個「平台」上了。

「想當然」的合理劇情?

在這個多元自由的社會裡,任何人都有權利以合理的途徑抒發己見,而「斷背山」既是一齣拍得好而又具爭議性題材的電影,坊間出現如此多評論絕不意外,但如果有人在公共空間作評論之餘又說一些「想當然」但無根據的理論,這樣便十分危險和有誤導讀者之嫌。例如有一位專欄作家在一篇名為「人人都有斷背山」的文章裡這樣說:「…兩個牛仔連續幾個月待在荒山野嶺牧羊,生活艱苦、枯燥、乏味,在那種狀況下對僅有的一個夥伴由守望相助的友情而發生性慾,實是自然不過的事…」現實是不少人都有一些長時間與同性相處的經驗,但不是每一個都「自然」地向同伴產生性慾,這位專欄作家作這樣的見解,是否把同性戀複雜的成因過份簡單化呢?

一定是同性戀?

在另一篇影評中又讀到這樣的描述:「…描寫同性戀者結了一趟異性戀婚姻…」驟眼看下去這句描述「斷背山」一片的文字沒有問題,但寫這段文字的人卻不明白兩個男主角其實應該算是雙性戀者,所以其見解中其實已藏著根基性的錯誤。若果單是以戲論戲,褒或貶的評論都沒有問題,只要不作人身攻擊便成,畢竟看電影是十分主觀和個人的體驗。但若是就片中同性戀行為而作再進一步的評論或分析,卻對同性戀、雙性戀、異性戀沒有正確的認識,便很容易出現誤導讀者的情況。

「一個『堅貞』,各自表述?」

不過最可怕的是有些欣賞「斷背山」的人士撰文讚揚電影時甚至扭曲了一些價值觀的定義。例如有一位醫生在其報章專欄裡以「堅貞的情感依歸…(兩個男主角)愛得單純、真摯和包容…」描述主角間的愛,這便有點強詞奪理,因為片中最少有一次其中一個男主角對另一人不忠的行為表現(更遑論兩個男主角背著妻子幽會了),這還可說是「堅貞」嗎?若這真的算是堅貞,便印證了今日社會的價值觀可說是真的搖搖欲墜,是時候需要作出一些反省和回應。
 
概括而言,自有「斷背山」以來,坊間整體對此片的褒評還是多於貶評,但不代表大眾一定要認同電影裡的每一個訊息、主題或其價值觀。不過當一套與傳統家庭和婚姻觀念衝突得這麼厲害的電影可獲得這麼多人支持、認同和這麼高的評價時,看來我們是時候要想一想是否社會那一處出了甚麼問題,還是社會普遍接受的價值觀已經完全轉了方向而我們還是蒙在鼓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