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消費狂想曲」研討會花絮

陸君樂   |   明光社項目主任
26/01/2005

一直以來,明光社致力推動社會倫理教育工作,藉此讓青少年了解時下社會的問題及現況,加強他們對各類文化,如流行文化、性文化、消費文化等的辨識力,提高他們對生命的尊重及倫理的了解。而消費文化和社會倫理的關係實在息息相關,前者對社會大眾的價值觀、身心發展影響深遠。但今日社會在消費活動上,不知不覺間「需要」和「想要」的分野愈見模糊,「我買故我在」主導了不少人的思想,在傳媒的鼓動下,過度消費所造成的個人及社會問題漸趨嚴重。當消費購物已成為慶祝聖誕節的主菜時,明光社於2005年12月20日舉辦了一個消費現象研討會,希望藉著這次機會探討如何理性消費、透析宣傳策略及反思消費價值觀等主題。
 
當日我們分別邀請了資深精神科醫生麥基恩醫生主講「如何在消費狂潮中理性消費」及基督徒關懷香港學會外務副主席趙善榮先生主講「反思消費現象背後的價值觀」,而明光社署理助理總幹事傅丹梅女士則主講「透析傳媒地氈式轟炸的催谷消費策略」。參加者包括社工、教師、家庭主婦、大學講師、教牧傳道及大專生,可見關心及有興趣探討消費現象的人士並不特定在某些職業背境。
 
研討會的第一個部份,傅丹梅女士分析現時不同媒體的廣告宣傳手法和策略,如何刺激人的購買慾,例如提高當事人的優越感和製造「最後機會」的感覺。之後繼續探討男女消費模式的分別和如何防範廣告的影響力,如分辨「需要」及「想要」等。另外她亦建議了六條消費原則,例如量力而為、絕不借貸消費、買一棄一等,幫助參與者在不過度消費的情況下享受消費之樂趣。
 
麥醫生認為要避免病態消費,便要明白有甚麼因素令一個人「買和不買」,然後進行了一個簡單的測試來分析參加者有沒有病態消費的病徵。當中麥醫生舉了一個十分有趣的例子:「旅行時人便突然會十分博愛和慷慨起來」,「博愛」是指旅行時會關顧到平時並不多聯絡的親朋戚友,給他們買「手信」,「慷慨」是指在旅行的環境和氣氛下人便很容易會鬆懈,較容易出現過度消費。最後亦向參加者建議了數項方法控制消費意慾,例如提高自己的「奄尖」指數和「15分鐘冷卻期」等。
 
趙善榮先生則主要探討消費現象的價值觀,首先他從近代消費主義的發展和消費文化概念的定義開始,他認為現時社會缺少全面反思「消費」及其有關的課題,而我們是可從個人層面及社會層面兩方面出發去反思消費主義,例如人擁有甚麼才會快樂?親情?友誼?最有挑戰性的是趙先生提出「工具理性對價值理性」的講法,建議嘗試從另一角度進行消費,考慮的是該次消費行為對社會的影響而不是單單從「抵唔抵」出發。
 
如欲收看是次講座的精華片段,請瀏覽
Http://www.truth-light.org.hk/audio/home.jsp?id=weekly2005122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