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教育講座: 「不一樣的以巴採訪旅程:從傳媒假象到真象」 花絮

許惠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教育)
20/05/2005

從電視新聞的畫面或是報章報道看到,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兩國人民,不是你炸我,便是我轟你,總是勢成水火,互不相讓。然而我們從傳媒所接收到的訊息,是否就等於現實的真像?
                       
明光社一向重視傳媒教育,於是邀請了曾前往中東動盪地區採訪戰地新聞的資深記者張翠容女士,分別於3月19日上、下午主講「不一樣的以巴採訪旅程:從傳媒假象到真象」講座,兩次講座共吸引了133位老師和高中學生參加。
 
多次在戰地採訪的經歷,令張翠容對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印象大大改觀。張翠容指出,其實兩國人民也深深體會長期對抗及鬥爭對他們和下一代所造成的傷害,持久的敵對關係只會令兩國人民遠離和平之路。因此,兩國人民便自發組織一些自願團體如Parents’ Circle,他們暫時放下親人在戰事中罹難的傷痛,主動探訪別國遭遇類似的家庭,透過互相關心和問候,消弭兩國人民的衝突與矛盾,以愛化解彼此間的仇恨。
 
不單如此,他們更會透過籌辦夏令營,讓來自兩國的小朋友一同生活,加深彼此的認識,以化解跨代的仇恨。其間,張翠容更播放了當地採訪的片段,不少受訪的小朋友均表示,參加夏令營之前,根本毫不認識「敵國」,只是從父母、家人和傳媒得知對方是掠奪自己土地的敵人。
 
張翠容表示,這些向別國人民示好的行動並不只停留在民間的層面,有一些以色列軍隊成員為了停止持續不斷的戰事,無懼被送往監獄的後果而堅持拒服執行某些任務,有些成員甚至組織起來,到軍隊的哨站示威,向官兵和路經的人民宣傳反戰及和平的訊息。
 
究竟,為何張翠容實地採訪的經驗及片段,與我們日常在電視或報章新聞中看到的畫面大有這麼大的出入呢?
 
張翠容進一步解釋,基於新聞節目時段時間有限,媒體未能為觀眾提供一個較立體的圖畫,加上媒體以商業運作的模式經營,為了提高收視和爭取廣告客戶的贊助,媒體大多只對一些震撼性的畫面(如:兩軍開火、當地人民互相撕殺等)有興趣,務求在短時間內令觀眾留下深刻印象。故此,往往會形成一種錯覺,認為兩國人民關係十分敵對,而沒有和平共融的一面。
 
無疑傳媒能讓我們擴闊視野,為我們提供多方面的資訊,但張翠容不忘提醒同學,從媒體中看到的畫面、接收的訊息,應多加分析和思考,切忌「照單全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