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家國、人文、科技 到 「放、認、關、爭」細說香港大專生的文化素養

余國富   |   明光社項目主任
12/05/2004

近年,香港的大專生常被詬病為「一蟹不如一蟹」,從學術表現到待人接物的品格上,都讓人有每況愈下之感。究竟香港現在與過往的大專生是否真的有很大分別?他們欠缺了哪些質素?我們分別走訪了傳媒機構負責人以及大學教授,看看他們對現時香港大專生的文化質素有何見解。

《時代論譠》社長李錦洪認為,隨著時代的推進,知識範疇改變,造就了每個時代都有其獨特之處,故不易判斷哪個時代的大專生孰優孰劣。然而相比下,70、80年代的大專生,由於生活在一個較傳統的社會,加上當時社會的動盪,中國政治正進行翻天覆地的轉變,故學生對傳統文化會有較深的認知。

個人主義的影響

到了90年代及21世紀,學術知識愈趨專業化,令學生花更多時間專精於某一門學問,加上個人主義抬頭,強調著重自己的感受與前路,認為知識是個人生命的投資,不同以往大專生的想法:讀聖賢書所為何事呢?是為社會而有一番志業。總而言之,近二三十年的個人意識大大增強了,而相對使命感則大為減弱,這是一個比較明顯的分野。

對李錦洪來說,「時勢」是一個塑造大專生文化素養的重要因素:「你看看今天香港無論在政、商等界別能獨當一面的精英,都是60年代的大專生!」他分析,當時社會正處於火紅年代,能晉身大學的,都是真正的精英分子;剛巧踫上當時中國正經歷劇變,以致無論在主觀或客觀的因素上,都產生了一群具文化思想深度的社會精英。

反觀近二十年,大學教育普及了,社會亦趨向單元化,無論國內或香港,經濟、政治的發展可說是百年間最穩定的:「相對文化大革命等,現時所爭論的政改問題其實算是小事。」

李錦洪認為,在這樣一個相對安定的環境下,學生對社會的投入感明顯減弱了,對時事的剖析有欠「縱深橫闊」:傾向關注個別事件,而非以整體角度看;也只追求短暫可見的果效,而非長遠的目標。例如追求07、08年直選、普選的事件中,學生們覺得民主是好的,也認定民主可解決現時香港的困境,以至只看到眼前要有一個很具體化的目標:普選和直選。但卻沒有將概念深化,探討香港長遠究竟要怎樣走呢?香港作為一個邊陲地方,和整個中國的演變有何關係?香港在中國現代化,民主化的過程裡,又擔當甚麼角色呢?

李錦洪表示,要改善這現象,大專生必須培養文化視野,以及從生活中提升自己。他指出,年輕一代所身處的,是注重知識經濟的時代,著眼用知識換取經濟;中國每年經濟增長有多少;香港與上海比較等,缺乏了對歷史的認識:「現時已愈來愈少年輕人熟悉中國近百年的歷史和苦難,又不知道社會主義管治下對人民的影響,有些甚至連『六‧四事件』也沒有印象!」

李錦洪盼望,現代的青少年具備三個質素:1. 有家國情懷2. 具備人文質素3. 有科技頭腦。他認為,現時的學生對科技的掌握是不俗的,亦具備創意,若再能多培養自己對國家的認識,多思考自己對社會的發展有何期望,在工作裡不單只求個人的喜好,勇於學習及面對新環境,假以時日,就能提升個人的文化素養與視野。

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助理教授關啟文早年曾於中學執教鞭,及後負笈英倫,回港後在大學任教,身處學界多年的他認為,現時的大專生,與70、80年代的相比,有很大的分別。他回顧,以往的大專生很願意投入身邊的社群組織,著重群體的生活與學習。就以大專團契為例,那時,每次聚會均有百多位基督徒大專同學參與,有些同學即使放假不用上課,也秉承自己是團契一份子的精神,回校參加聚會。

關啟文坦言,當時自己也不是十分喜愛大專的團契,但仍因著一份使命感,認為自己須為大專基督徒的身份作好見證而參加聚會:「以前的群體意識很強,就算與某些人合不來,也堅持去學習相處,彼此適應。」反觀現時的基督徒大專生太著重個人的感受和喜好:「只要發覺返團契沒得到好處,又或者不好玩,就不願再參加。」也因為這樣,他目睹近年大專團契的人數不斷萎縮,由以往動輒百多人,到現在只有十多二十位同學。

關啟文認為,這現象並非大學教育普及化,或成績水平的問題,關鍵在於年輕一代不再要求提升自我的文化水平。他分享經驗,指自己也是出身自一個對政治冷感的家庭,進到大學,有感自己這方面的不足,於是要求自己多參與各類型的研習小組,跟隨學長們學習政治等議題:「老實說,我起初也覺得很沉悶,人家講甚麼也聽不懂,很怕輪到自己發表意見。」就在這環境下,他惟有多看評論,多留意新聞,慢慢地,也就對各議題有了掌握,興趣也隨之而來。他慨嘆:「我從沒見過有學生在課室拿著《明報月刊》看,拿《壹本便利》《蘋果日報》則大有人在!」
長遠來說,關啟文認為情況若持續,會為社會帶來不少負面影響。就以政治為例,以往很多大專生,透過參與組織,擴闊自己的領域,即使畢業工作後,仍會參加義務工作,接觸社會,以致有些人及後會投身政治。但現在的大專生不願參與組織,欠缺對社會、政治議題的認識。

遊行上街喊喊口號則沒問題,但若論到參政,則離成熟程度太遠。這樣,將會導致香港找不到政治接班人。關啟文認為,要改善這情況,出路在於大專生需要有覺醒的能力,致力於在大學階段塑造自己,突破框架,不一味只被主流文化牽著鼻子走。他指出,70年代大專學界「放、認、關、爭」的口號,到現在仍值得大專生追隨。

後記
「放、認、關、爭」,對90年代大學畢業的筆者來說,是個未曾聽聞的口號。「放眼世界,認識祖國,關心社會,爭取權益」,對現在的青年人來說,這也許是個需要重新提倡,以培育文化素養的「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