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關系列

教會、信徒如何參與社關
蕭壽華牧師, 記錄及整理:Michael   |   明光社董事 宣道會北角堂主任牧師
03/09/2003

究竟教會和信徒應如何參與社關工作,參與時又應注意甚麼?今期《燭光網絡》特別節錄了明光社《基督徒社關的實踐與反思》課程中蕭牧師的分享,讓信徒認識及反省基督教與社會關懷的現實情況,讓信徒能學以致用,落實關心香港社會。

社關:神所喜悅的事

 還記得在數年前,本港三個宗派合辦了「三宗聖潔聚會」。會後自己響應了明光社舉辦的「反傳媒污染遊行」,沿途穿著西裝領帶,帶著口罩,加上當時下著雨,參與人數亦不太多,心中難免有點尷尬。誰不知第二天各大報紙的報導都頗正面,還說遊行人士不懼風雨,堅持表達立場!
 
其實,只要做上帝喜歡的事,聖靈喜悅,社關工作就可以了。我們時常誤解,將關心社會與敬虔的事情分割開,其實這是不當的。社關工作並不是特別的課題,而是上帝的愛對社會的延伸。

社關:具體參與途徑

 教會和信徒參與社關工作,可從多方面著手。在教牧和領袖來說,他們的榜樣和立場足以影響教會肢體的看法。社關工作可先從微小地方開始:如牧師在講道時分享社會需要,鼓勵肢體關注身邊的事情。例如,在七月第一個星期回歸假期、宣講關懷香港的訊息,或於十一月第三星期定為「敬老」主日等。有些教牧同工擅長寫文章的,不妨向會眾寫出一些看法。做社關工作時,教牧與執事要多溝通,會多了解,才能彼此同心。
 
再進一步,教會可考慮參與社會服務,如為鄰近社區老人服務,或有些外地教會籌辦社區服務日:肢體一同穿著制服,到附近商場清潔洗手間,服待街坊,或免費為居民洗車。這樣工作除了為社區服務,更能打開福音大門。香港教會動員或有困難,也可嘗試如幫助長者維修,清潔等較小規模的工作。在台灣有一個叫慈濟會的佛教組織:那裡有事發生,他們總是第一時間趕往救援幫忙,機動性極強,不須等總部差遣!我們教會也能組織一些類似的關懷行動小組嗎?
 
當然,社關工作都要基於聖經,要先有教導,如舉辦主日學班教導會眾如何關懷社會,一同研討,等候,再組織社關小組,逐步建立事工。社關工作是長遠的,往往須有長遠實際的焦點(如監察傳媒污染),才能長遠地運作下去。
 
除了前線工作外,後方小組也十分重要:組成一些祈禱小組(如性文化小組)在教會祈禱會時分組祈禱;再於小組中提供訓練,出隊服務。我們教會也嘗試組成慢性病患者關注小組、露宿者關注小組和「甘心團契」——甘乃迺中心和心光盲人院——提供空間給兩個中心的學員參與崇拜,邀請同工及肢體培伴他們進出教會,從而產生關懷。
 
回應社會行動方面,教會可就一些議題,組織登報聯署或一人一信行動,或由同工領隊,帶領肢體參與遊行等。當然,組織這些行動前,教會需要清楚表明立場,或刊登通告、報告,教牧同工也要身體力行,靠人際網絡推動等,使會眾安心參與。較早前基督教反賭波聯盟發起遊行,卻恰恰與教會就職禮撞期!為了參與遊行,唯有將就職禮改期,而大家都贊同這個建議。為了參與社關工作,我們也要學習遷就合作。

社關:後方祈禱支援

 參與社關行動,我們時常以策劃為先,慢慢變成依靠人事,計劃。我們辦佈道會時會為聚會祈禱,社關行動其實也要祈禱托住!參與社關行動,隨前線工作外,後方支援祈禱也很重要。
 
當我們為社關問題祈禱時,可大膽的訂一些具體目標,針對具體事情祈禱:如在傳媒問題上,有肢體分享他特地為「東方」祈禱,也可為特定人士祈禱:例如在性文化問題上,可為吳敏倫博士祈禱,求上帝叫他回轉等。

社關:教牧領袖同心

 很多時,教會參與的障礙是來自教會內部的矛盾。熱心參與社關的肢體,可能認為教牧不大留意,而教牧除社關等「外面」的工作外,也要面對牧養、行政的功夫,分身不暇,面對批評,又可能變得「防衛性」,令教牧、領袖關係變得緊張。其實,推行社關工作,重要的是令大家認同,要有等候的功夫,也要多與牧者溝通,坦然分享,循序漸進才能成事。
 
在牧者層面,我們時常面對的問題是各樣事情拉得很緊,時間,精神的張力很大,以致顧此失彼,社關等外向工作很難兼顧。可是,我們是在兩條陣線的戰場上:外面事情要是不處理,它很快就會波及教會內:就像荷蘭性開放問題,教會避而不談,結果就是讓風氣吹入,毫無招架能力!

社關:時常內省生命

 參與社關工作,回應社會問題,其實就是在社會上作鹽作光:你可考慮參與一些長期小組,關心特定課題。若你是專業界別的人士,你可支持界別裡的專業團契,關心業內事情。但我們亦要小心保守自己,不被社會融化,不要佔染世俗,產生警惕的態度,警覺自己。聖經叫我們作鹽,鹽其實除了調和味道外,最主要的功用是防腐!我們作鹽,溶解在社會中,就是要防止社會腐爛。所以,我們要時常自省:需要空間,勤讀聖經,聖潔的生活,免得反過來被社會風氣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