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俗」不如「從心」

──樂意師法自然的吳思源
整理:馮國強   |   明光社 義務同工
06/11/2008

現代人勞勞碌碌,「忙到盡」時,就期待之後可以「玩到盡」,「玩到盡」後,又憂憂愁愁地等待之後又得「忙到盡」──就是沒有金融海嘯,一切還不又是周而復始,萬象卻未更新。「長期浸淫在這般忙亂的城市裡,每個人心中都渴想找尋一處可供休息的『桃花源』。」樂於把眼睛放在起始點,喜歡欣賞人心質樸的吳思源,總樂意與大家重尋生命的得力處。

在媚俗的風不斷地吹的今天,生命的信息未必再見於市場,但卻是人心至為需要──8月29日「閱讀雲彩」分享會的晚上,嘉賓吳思源正是這樣一個信息傳遞者,一個今日繁華社會不再易見的文化人。從「突破」總編輯到「從心會社」社長,再到今天「維護家庭聯盟」副主席,吳思源先生一直開墾不同的路,擁抱時代的信念。

扙筆毅走社關路

大學剛畢業,吳思源就在「突破」創辦人蘇恩佩女士的鼓勵下,跟文蘭芳等走上「突破」文字服侍的路。28歲就當了「突破」的總編輯,經歷了香港由70年代尾至1997年的時代轉折,成了他口裡一段很有意思和有趣的歲月。
 
「入『突破』是因為我既喜歡文字工作,又認同這機構的異象──『突破』雜誌是當時的編輯隊工一個既用心又勤力的結晶,做了不少社關的報導工作,頗能把持社會的脈搏。例如對當年的中英談判、反對兩巴加價、六四事件,釣魚台問題等,算是做得不錯,對九七前香港教會的社會參與有些貢獻。」

「突破」實是少林寺

「『突破』做的雖然是福音預工,但也是一種文化工作,故此不少非基督徒如阿濃,小思等也很支持。此外,因為『突破』那時還是一間小機構,所以甚麼也要做,我既做編輯,也要同時兼作者、採訪、設計、講Talk、以至於送貨等。加上『突破』雜誌涉獵很多不同的課題,我也會應教會之邀講習不同的課題──真是少林寺式的訓練!」
 
「文字工作其實對人有著巨大的影響,在今日50歲左右的人中,當年的『突破』雜誌也有很高的閱讀率,且影響還不只在香港,在東南亞和澳門等,也有很多讀者。」在這筆耕的歷程裡,吳思源對文字服侍有著殷切的期盼:「今天的人正在“Hunger”文字的信息,祇是今天缺乏了能感動和打動人心的文字。」

「從心」導引身心靈

1997年,吳思源已在「突破」工作16年,自覺疲累,遂於1998年離開並創立了從心會社。「那時是董建華任特首之後,樓價高企,又蘊釀金融風暴,在連串進修增值的氣氛下,人心壓力沉重──尤其中年人和家庭,我與余德淳遂創立了『從心會社』,希望從『心』出發,做些心靈和生命的工作,幫助社會重尋愛的連繫和生命的喜樂感。」
 
「做了這麼多年,我們感覺到『愛』和『希望』是人心最渴想又最缺乏的,愛的失落產生很多傷痕。」「此外,我們也著力培育人們熱愛他的工作和愛他的家人。」吳思源指出,今天的人工作壓力很大,因此如何在壓力中仍然能尋找平衡和對工作的愛和投入十分重要。
 
「我們透過輔導,籌辦講座以及跟其他機構的合作,既在本地做,甚至在澳門和廣州也有做。」吳表示,與現代人同行可能並不易為,但有多少誠意和誠心,便有多少出路,「從心會社」正正就是如此「從心」。

「維家」鞏固親子情

這幾年,吳思源又在「維護家庭聯盟」有很多投入和參與。「籌組『維護家庭聯盟』是因為覺得家庭是社會最核心的東西,一個人能否成為健康快樂的人,家庭的確有著重大的影響,因此我們需要盡力支援家庭。」
 
「近年的同性戀運動對家庭也有影響,我想一方面我們要與同性戀者對話,以愛和接納去對話,事實上,他們除了同性性傾向外,其實與常人無異,但有父有母的家庭仍是上帝創造的原意,我們需要明白這設計。」

「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神。」(太五8),在這個複雜而又疏離的混亂年頭,我們委實需要一顆清心,一顆能夠聆聽上帝和信息的清心,心靈的力量可能是這喧囂世代最缺乏又最需要的。其實你和我預備好了沒有?預備好透過有心人的文字,透過其心靈,聆聽上帝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