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知道子女是同性戀者

──擔憂.接納.等待改變
吳秀紋   |   明光社項目主任 (性教育)
09/11/2009

 很難接受......幫他轉校,終日提心吊膽,擔心他染上什麼病,家人也因此而患上情緒病,不明白為何他會踏上如此難行的路......」「至少他都很專一,沒有性濫交,我會主動邀請他的伴侶回家食飯──最重要是不可破壞兩母子關係......」
 
子女有同性戀傾向和行為,家長的內心感受又有多少人明白?學校或社福機構的「幫助」又是否有效?是否會影響子女的性傾向?以下是兩位家長的心聲:

分享1

受訪者:
黃太(化名),一子(15歲,就讀男女校,S.4)及一女(18歲,留學海外)。
 
對「同志友善」校園活動之感想:
 「性向無限計劃」幫助我和兒子疏導情緒,也提供愛滋病測試。他們確有助人的熱心,也不能否認他們的幫助。不過社工們只看到同性戀好的一面,有意無意間默許了同性戀行為,也沒有提供離開同性戀生活的選擇,安全的定義只是不濫交,但沒想到拒絕性行為才是真正安全。
 
之前從來不知道當中有同志社工,只期望專業社工不會讓自己的性取向影響求助者,當然,如果與我們擁有同一的價值取向,又能得到求助者的信任就更為理想了。
 
我認為「同志刊物」有助一些年青人確定自己是同性戀者,更認同自己的煩惱和處境。至於沒有同性戀傾向的年輕人則不適合接觸,特別因為有關的內容只灌輸同志有正面的結局,有機會引起不必要的性疑慮。

分享2

受訪者:
楊太(化名),一子(18歲,就讀男女校S.6)。
 
對「同志友善」校園活動之感想:
我沒有向學校求助,生怕影響兒子......雖然知道學校可轉介參加「性向無限計劃」,但最後我沒有向他們求助。我認為此計劃對有同性戀傾向的學生應該是有幫助,至少可以給予求助者有分享的平台和空間,因為實在不是很多人能夠明白他們的煩惱。然而,一位同志社工難以排除有機會將自己對性取向的看法在不知不覺間影響求助者,從而影響求助者的選擇......

我認為「同志刊物」提及同志間的愛情及婚姻有可能影響孩子的性取向,所以不鼓勵在中學校園裡派發。

路是難走,但總要走下去,當知道子女是同性戀者,選擇過同性戀生活,身為父母如何面對呢?有人寧願斷絕關係也難以接受,亦有父母選擇不離不棄,無條件地接納自己的骨肉,只願付出,不問回報,為的是默默地守護他們,等待他們有回頭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