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樣?錯樣?走樣?

歐陽家和   |   明光社 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16/12/2010
專欄:每週評論

社交網站Facebook近日推出更新個人資料的功能,讓用戶的相片、學歷、工作等資料,放在網頁的頂部,使其他人更容易了解你。不少用戶為此開始處理個人的相片、資料,有些人補充資料,有些人則刪了一些敏感的東西。而各人的個人檔案也漸趨個性化,當中又以相片最為突出,不少人為求有一張比較好看的相片,紛紛「戳樣」。早前更有電視節目的一個環節,由藝員明星教觀眾「戳樣」,又有藝員被稱為「戳樣王」,彷彿外貌可以一下子「戳靚」,就如IQ博士,見到山吹老師便會變成型男一樣。
 
從此個人檔案的相片,不再單單是你日常生活的剪影,而是你日常生活的全部。因為這些剪影成為了那些不認識你,或者很久沒見的朋友認識你的渠道。個人檔案的相片除了代表著個性,更代表給人的第一印象。根據外國的調查,不少人會以相片去決定是否與網友交往。為此,不少人會將自己的容貌故意拍個大特寫,有時甚至只拍頭髮、遮面、拍手手腳腳,部份索性將之變成卡通頭像。
 
雖然出來的效果很多時是見仁見智,但大部份將自己的「戳樣」放到個人檔案的人,都認為那個樣子才是「有型、靚女」,「見得人」。事實上以現時的攝影器材,加上編輯圖片的程式幫助,要眼大有眼大,要嘴小可以嘴小,十分簡單。如此「戳樣」,為的當然是給Facebook朋友留個好印象,因為網友見到這個朋友的頭像,覺得可以接受,才會與他開展對話,在網上聊天,交朋友。
 
可見,在網上世界,因為不能像真實世界般見面,人要看「外貌」,也只能憑你給他們的圖片。可是圖片極具欺騙性,一些很基本但要面對面才能真正了解的資料,例如高矮肥瘦、才智和性格等,始終不能單靠Facebook這個有限的界面去認識新朋友。在Facebook中,一個人可以「戳樣」,還可以「戳聲」、「戳說話」、「戳表情動作」、「戳關心的連結」,但坐在電腦面前的那個人,一言一行,未必如網上所「戳」的一致。及至真正約會這個「戳」出來的人,對方才原形畢露,那時你才曉得驚慌,就未免太遲了。
 
Facebook設立的原意,是讓我們把平日與朋友、同學相處的珍貴片段,放在Facebook中讓大家回味。但如果你單憑陌生人三兩句話,十幾張相片和他們幾個分享片段,就以為自己很了解別人,相信落差會很大,值得留意和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