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就要認,打要企定

回應《我信「李氏力場」? 》一文
陳永浩   |   博士 ● 明光社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
01/11/2010
專欄:每週評論

對於上星期的一篇《每週評論》,引來網上討論區、胡金榮醫生和古斌先生等的評論,小弟真的謝謝他們的意見和點出小弟的盲點;其實他們有關的批評都有道理,實在值得小弟一再反思。
 
老實說,我也認同李氏力場的惡搞無傷大雅,要去好好反省這樣一個「惡搞」而「大做文章」(其實基於時間和篇幅的限制,只有一頁紙的長度的小文而已)是否太過嚴重了,又或者正如古斌先生所說,弄不清楚事件文本的文體(genre)呢。我想錯就要認,打要企定,小弟也要承認處理這篇文章,的確太過粗疏了。其實太過粗疏是有原委的,篇幅有限,有關李氏力場背後所帶出人們返工返學壓力太大而想多放一天假,甚或香港工作壓力問題,仇富心態等,網上和報刊上已有幾篇專文討論,小弟不是沒注意,而是不想再重複已有的討論。
 
明光社
 
我本想帶出的就是,「惡搞」的確是無傷大雅,但鋪天蓋地的在網上討論,是否能將香港工作壓力問題,仇富心態等問題帶向更深層次的討論呢?我真的不知道。如上圖一樣,當在網上一打「李」字,就彈出了「李氏力場」了,明白互聯網的朋友就知這個力場的熱爆程度如何。小弟始終要問的是,這種力場的「熱爆」能對現今社會的商人治港,官商勾結,仇富心態等情況帶來討論嗎?還是大家高興過後的數碼垃圾而已?我不敢在一眾文化人面前班門弄斧,不懂得將這個拉到文本或是任何文化論述上。小弟不才,仍只是問,這對理解我們社會,或對相關討論健康嗎?
 
如果說到李氏力場使到大家聯想到親商家的勾結,實屬誤會和不幸。可能是小弟舉例不好,那不如換一個更新的惡搞吧:
 
明光社
 
這個「太刻薄」,相信是上星期的最流行搞作了。我自己既想聲討那快餐店的刻薄蠱惑,也真的欣賞作者的創意,所以也放在自己的Facebook裡了。結果,它在小弟Facebook「置頂」的壽命只有一天,十多個Comment就是:我罷食。當中有小弟的大學同事,曾認真的想去討論:「不過如果杯葛……受害嘅會唔會又係佢哋啲員工?」但結果是:大家也懶得看其他人的回應,就繼續發表自己的「罷食」立場和Forward出去。而這個「太刻薄」亦順利地在當晚「沉底」,不是小弟特地抓它上來,早已永不超生,淹沒在Facebook的泥淖裡。
 
我們當然明白,這個「太刻薄」背後涉及了現時對最低工資,標準工時,僱主更改合約欠缺冷靜期的不公,甚至是這家快餐店的老闆是臨時最低工資委員會的成員等多個大問題。可是,小弟不才,仍只是問,這個「太刻薄」過後,人人在網上傳來傳去時,真的會認真地去想,還是人云亦云居多?這對相關討論有幫助嗎?
 
請別誤會,我不是反對惡搞。它是引起大眾關注問題的極好引發點。就如胡醫生引述維基百科所言,小弟明白惡搞只是一些「對嚴肅主題加以解構,從而建構出喜劇或諷刺效果的胡鬧娛樂文化。」但在這麼多的約定俗成和大家的”understood”之下,我想大部份將惡搞傳來傳去的網民是一時高興居多,事件過後,一切就在Facebook和討論區裡沉底。如果小弟的「劣幣驅逐良幣」引起誤會,辭不達意的話,那麼「喧賓奪主」應是更適當的形容詞了。我仍只想問,這些搞作過後,剩下的除了是多一個勁Out的Logo外,還有甚麼建設性的討論?
 
小弟很怕自己還是說得不明不白,那最後只好硬著頭皮引述早前呂大樂教授《沒有進入問題的香港社會》的一篇文章好了。呂教授的文章提到本港社會對社會議題的專注力的問題:「互聯網原可能有更持續並且深入的討論,但其實主要都是各種主觀感受、個人感想及情緒表達。香港社會一直就只有燃燒話題,而沒有進入問題。我們很快的由一個題目轉到另一個之上,追求的只是一種口感上的滿足,而不是將相關的問題作一系統整理,認真思考應該怎麼辦。在香港,要令社會維持對某個議題的專注,其實十分艱難。」我同意呂教授的見解。
 
說到尾,小弟也喜歡開玩笑,超爆愛上Facebook,我們的信仰也不是死氣沉沉的。小弟仍是不才,仍要傻傻的問,搞笑過後,惡搞玩完,討論認知會來嗎?
 
至於大家以為沒有有關「借肚生仔」的問題,我想這是一個美麗但不幸的誤會:第一,以小弟小小的地理知識估計,颱風鮎魚很可能是本港今年最後一個遇上的風暴了,不講就無得講了。至於「借肚生仔」,我們的總幹事志森其實早已在他的網誌和最新一期的《時事木人巷》作出相關評論,大家可以留心觀看。始終我們不是傳媒,若非傳媒主動「扑Mic」要我們做回應,否則除了我們自家的媒體資源外,我們便不會見報,這實在無能為力。

關注範疇: 
流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