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社會倫理事件簿
燭光網絡 52期 (p.5)
賭博監察篇– 當世界盃熱潮碰上足球精神
2006年是世界盃年,我們聯同多個反賭風團體,以不屈不撓的精神,由年頭爭戰到年終,最後以特區政府宣佈「無意在港設立賭場」,休戰中場。
回顧
釐清「責任賭博」.劃定宣傳底線
在年初,我們總結了「2005年18歲以下中學生參與賭波狀況調查」,預計有更多的未成年中學生會加入賭波行列,除了應多間學校邀請進入校園分享外,我們也多次以其他開賭地區的相關政策為例,撰文呼籲有關單位必須履行本身的社會責任,以防止問題賭博在社會蔓延。
澄清「外圍」假象.體認足球精神
在年中,政府和馬會力指外圍馬莊家下注者眾,累積注碼達到天文數字,是以立法會有必要通過《2006年博彩稅(修訂)條例草案》,改變賽馬稅制以助馬會與外圍競爭。我們曾撰文、請願和召開記者會,直斥有關數據不合理,以及重申嚴厲執法才是打擊外圍最有效的方法。我們也與多個病態賭徒團體於世界盃開鑼前籌辦足球比賽,讓青少年體認真正的足球精神。
正視「賭徒成本」.要求有效監管
在年終,由於立法會已通過《2006博彩稅(修訂)條例草案》,我們呼籲馬會集中資源教育市民不要向外圍馬莊家下注,而不是增加博彩宣傳和博彩形式以吸引更多的投注者。我們督促政府設立有實權的法定組織監管馬會運作、強烈要求馬會停止構思於馬場設立「沒有投注機的小朋友專區」,以及在賽馬期間於馬場內舉行青少年可以參與的嘉年華會,並就病態賭徒所耗的社會成本作出研究報告。
反思
人人都有的社會責任
雖然賭博問題,仿佛是如何妥善處理財務的問題,而馬會在一些宣傳品上,都有列出節制賭博的指引,但賭博是否真的純粹是個人責任呢?自2003年賭波合法化後,我們每年都進行一次中學生參與賭波狀況的調查,每次結果都顯示將有更多未成年人士參與賭博活動,面對其他地區已慎密規管博彩活動,我們有理由要求社會各界承擔其社會責任。
「飲鴆止渴」的香港經濟
「沙士」過後,經濟上經過幾許風雨的香港人,一度想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務實發展,然而澳門因為積極發展賭業,而令經濟高速起飛的狀態,再度令急功近利的港人垂涎三尺。如何吸納周邊地區的賭博收益,居然成為促使政府考慮放寬規管博彩業務的理由。作為一個經濟的城市,博彩業務在本港的經濟發展中究竟佔多少比重,值得政府和市民反省。
最少也得在合理的機制下獲得監管
我們有理由要求政府盡快制定一份具體、有明確罰則和馬會必須遵行的業務守則,規管馬會的宣傳、推廣和員工的工作指引,以阻止馬會鼓勵本來沒有打算投注的市民下注,或鼓勵有投注的市民增加投注額。而有關機構,必須是一個有實權的法定組織,並設立公眾投訴機制,裡面必須有熟悉賭博禍害的前線戒賭輔導機構代表,剔除可能出現利益衝突的成員(如馬會的董事及遴選委員),舉行定期會議,以監察本港賭博情況。
向前行
不要「馬場家庭同樂日」
一直有研究指出,問題賭徒的形成,往往與成長時期是否經常接觸賭博有關係密切。暑假後,馬會高層曾表示有意將每個馬季的其中一天設為「家庭同樂日」──嚴重違反之前民政事務局,向我們表示不會再讓馬會於賽馬日容許青少年進入馬場之承諾,我們必會繼續關注事件。日後馬會若有任何類似企圖,我們將發起大規模之行動,以示對馬會意圖培養賭博接班人之強烈不滿。
要求有實權實效的「博獎會」
政府罔顧民間團體的強烈反對,已瞞天過海,鬼鬼祟祟地將之前監管賭波的「足球博彩及獎劵事務委員會」(即「足獎會」)直接過檔成為「博彩及獎劵事務委員會」(即「博獎會」),以監管馬會在賭波及賭馬方面的運作,不過,足獎會並非實權組織,加上成員只屬兼任性質,過往更曾半年才開會一次,若博獎會只按照現行模式運作,只會繼續成為橡皮圖章,我們有理由要求政府成立專責部門,有效監管香港搏彩業。
繼續關注「病態賭徒」的發展
在監察賭風聯盟首個研究香港問題賭博社會成本的調查裡,我們發現香港賭徒經常參與的賭博活動,超過六成是合法賭馬,而合法賭波就幾近四成。累積起他們拖累家人和親友的數額,以及政府為他們付出的開支(如醫療、輔導、罪行調查等),馬會每繳納1元的博彩稅,社會就得付上接近9元來來善後,故此,我們將繼續聯繫戒賭機構,關注本港問題賭博的發展。
賭博:用以小博大的方式,將別人的東西,以最快的速度據為己有──是源於人的貪念,也是直指人心的軟弱。我們今日防治賭風,與過去防治(賭風)?一樣,都是把易於擴散,而為禍家小的火種,防患於未然。(出處)
***
環保篇– 綠色生態.綠色生活
對於我們最近多了籌辦探討環保議題的活動,一些弟兄姊妹第一個反應是:「明光社為什麼『忽然環保』起來?」其實,這個問題可以問得再深入一點:「在目前環保團體比比皆是的社會裡,基督徒的參與是否太少呢?面對現時的生態環境,基督徒又應該有什麼反省呢?」反思
身體力行不容易
在九月中旬,我們於機構重新制定了辦公室的環保守則,例如關掉不必要的電器,善用紙張和可循環再用的物料。我們盼望除了涉及有關的政策研究外,自己也可以在適當的時候反思環保的問題,因為我們相信,環保其實是直指我們的生活態度,在推廣之先,自己也得身體力行。
管家職責不能推
七月下旬,特區政府推出「藍天行動」,我們也撰文回應,但對象就直指教會。從教牧同工在夏天大開冷氣,也堅持穿著西裝的事奉形式,到主內弟兄姊妹只是口頭支持環保,實際卻是愛理不理的敷衍心態都一一道出。我們強調,在污染情況日益嚴重的年頭裡,每人都應該多走一步。
向前行
組織主內環保肢體
九月下旬,我們本想包場給教牧同工觀看環保電影「絕望真相」的意念,最後居然戲劇性地變為有關的電影發行商免費送贈首影禮門券給我們自由分發。此事除了讓一向支持我們的弟兄姊妹非常雀躍外,也教我們聯絡到教內少數的環保肢體。我們盼望可以繼續與他們相交、結連,一起探討我們可以同行的方向。
發展有關議題的回應功能
跟其他社會議題很不同,回應環保議題一來需要大眾的支持,以求有關的措施可以「落地」,二來又需要專業人士的支援,以求更精確地分析所牽涉的科學數據。雖然我們能夠投放在環保的資源及人力十分有限,本身未能做大量的資料搜集,但也盼望能支持有心推動或具專業知識的弟兄姊妹,未來在回應有關議題上有更多的合作,我們盼望在環保議題上能盡上一分力。。
「我們雖然不相信在地上可以建立天國,但不等如我們放棄了大地,畢竟我們被創造,其中一個重要任務是要成為大地的管家,我們豈能對大地因為人的貪婪和自私而受到的蹂躪視若無睹呢?」(《真相不一定絕望》.蔡志森)
***
家庭政策篇– 開拓工作和人性的共存空間
反思
日出而作.日入還在作
一個努力推動經濟,朝向文明發展的社會,其進步模式,理應建基於一個合理和健康的工作文化裡面。但綜觀目前香港社會,日出而作,日入卻不得休息的情況卻俯拾皆是;靠勞力而換取生計的基層市民,到最後依然入不敷出。究竟香港是否想發展成一個高科技的蠻夷城市?是我們最關注的事。
向前行
跟進「人本工作約章」
九月下旬,我們開始與友好機構探討「人本工作約章」,盼望可對當前已陷於迷失狀態的工作文化,開拓反思的空間。我們深信,在各個工作範疇裡面,其實都可以找到業界發展和人性彰顯的共融區域,好讓香港發展成為一個真正以人為本的文明都會。今年我們會繼續跟進標準工時、基本工資,以及各項家庭友善的社會政策。
政府新近成立的家庭事務委員會,正探討家庭友善的政策,是未來大家可以共同努力的方向,若果有人懷疑政府只不過是想做一些門面功夫,就讓我們一同擕手合作,令政府弄假成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