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週年活動花絮

整理: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監察及行動)
16/07/2007
「性神學證書課程2007」 ― 共同回應當代性革命的挑戰

明光社聯同香港性文化學會剛於2007年2月至5月舉辦一連13堂的「性神學證書課程2007」,幫助神學生、教牧同工及信徒領袖回應當代的性革命對社會及教會的挑戰。
 
是次課程設計以性革命運動的發展及其意識形態作開始,然後就帶領學員從神學方面理解「性」及相關課題,如聖經中的性觀、剖析教會歷史不同時期的性道德情況及性倫理觀,當代基督教性神學等。繼而是剖析一連串現今社會我們面對有關「性」的挑戰,以及討論對信徒的牧養,如色情文化、青少年性困惑、同性戀運動及婚姻家庭轉變等。最後,講師以社會上現時正面對的衝擊及轉變、教會可作的回應,作為課程的完結。
 
是次課程共有約30多人參與,當中大部分為神學生及教牧同工,課程更承蒙香港神學院承認學分。從學員回應表中可見,他們認為課程內容具啓發性,適切教會及時代的需要,亦幫助他們對信徒作適時的牧養。盼望日後能有更多機會舉辦有關課程,與神學院、教會攜手迎戰有關的衝擊及幫助信徒面對社會上這極大的挑戰。

「管家型投資新態度」講座 ― 明光社為何搞「投資講座」?

根據戒賭機構的資料,有不少求助個案的債務問題非因賭桌、投注而起,股市高風險的投資衍生工具才是個中真兇,眼見在大氣電波內財經演員的推波助瀾,單一染指對沖工具如窩輪的普羅市民日漸成風,炒炒賣賣中似賭博多於投資(因窩輪本身非同公司股票,有其時限性)。為了讓信徒加深對個中現象的認識,避免盲從附和,本社特在2007年2月9日舉辦「管家型投資新態度」講座,由於反應相當熱烈(接近一百人報名參加),反映信仰群體對此方面實有一定需求,故在4月至6月份本社接續舉辦「初探投資衍生工具」和「人生財務策劃,豈可假手於人!」兩個課程,期望藉吳澤偉弟兄的講解,讓信徒對金融市場有基本認識,幫助建立一套合時的金錢觀念,對應知識型社會帶來的挑戰。
 
未來,本社將參考課程參與者給予的寶貴意見,為投資課程作出修訂,期望設計出更能適切不同信徒的實際需要的上課材料;另外,除了有效增值金錢財富,本社更希望與信徒同步開拓視野,就著普世扶貧需要和流行消費文化作深入反思,將金錢價值發揮得更具效果和更有意義。

「打機背後」講座 ― 青少年打機「點只沉迷上癮咁簡單」!

雖然,有不同的調查都顯示青少年的打機及上網問題嚴重,在教會亦有不少青少年沉迷打機的問題出現,但我們是否想盡辦法使青少年斷絕所有與打機有關的活動或不斷灌輸打機為害的訊息,就能使他們「回轉」?
 
本社於2007年3月1日晚上舉辦了「打機背後」講座,邀請了梁柏堅先生(突破機構數碼媒體經理)及蕭智剛先生(基甸中心總監)從不同的角度分享如何處理青少年的打機問題,大部份蒞臨講座的教牧同工及青少年團契導師都認識到青少年打機成癮只是一個結果,其實打機背後隱藏了很多不同的原因,例如:部份青少年可在打機中找到自信心,相反,在現實生活中就不懂建立自信和與人相處的技巧。
梁柏堅先生認為,現時有很多新款的遊戲是可以有多人參與,青少年導師可善用這些資源,進入他們的打機世界,了解當中的樂趣,從而與青少年打開話匣子,分享一些信仰或生活的正確價值觀,引導他們思考更多與自身有關的問題。

「我的同志朋友」教材套 教師訓練 ― 助青少年正面認識同性戀

本社早前製作了《我的同志朋友》教材套,期望為中學教師、青少年導師提供一份整全、客觀及多角度的資料,幫助青少年正面認識「同性戀」及學習與同性同學相處的技巧。為配合此教材套,本社於4月18日再次舉辦教師訓練,新造的人協會簡靜文女士分享了輔助同性戀者的經驗及技巧,學員也就他們在學校、在教會中所面對的經驗互相交流,豐富了大家的討論,同時,亦幫助我們認識前線同工所面對的困難,盼望日後能就方面提供更多的支援。

「兒童性教育–教會豈能漠視?」講座 ― 教會兒童性教育的重要

本社於2007年4月25日晚上舉辦了一個以推動教會兒童性教育為主題的講座。是晚邀請了兩位,不論於推動策劃、前線實戰均經驗豐富的嘉賓分享,分別是《時代論壇》社長李錦洪先生及「青少年愛滋教育中心」總幹事程翠雲女士。
 
當晚李社長分析了一些教會迴避推動性教育的因素及教會需要推動性教育的原因。由於社長是負責當晚講座上半部,在「交咪」予程翠雲女士前他更打趣地說:「祈望Atty(的英文名)能夠揉合基督教神學及性教育,製作下一套本地色彩的基督教價值觀的性教育理論和內容。」
 
「接咪」後,Atty把與會者分成數組,請他們在組中模擬若果真的要在教會內推動性教育,那麼應該如何進行?會有甚麼障礙?如何解決那些障礙?又有甚麼題目可在舉行?一眾與會者「集思廣益」,共同想出了不少寶貴意見。最後Atty強調了一點:推動性教育是好事,但「性」本身亦是十分具吸引力的事物,所以教會內負責性教育的弟兄姊妹必需十分小心,避免跌倒。
 
但願這次講座能像星火燎原,把推動性教育的重要性於教內流傳開去。

「十週年研討會」 ― 香港教會在社會事務的發言權有多少?

2007年5月6日的下午,明光社在宣道會北角堂禮堂舉行十週年研討會 - 「1181的力量」,講員包括兩位長期參與社關工作的牧者:吳炳光牧師、蕭如發牧師,以及兩位在港從政多年的弟兄:中華基督教會社會服務部主席黃成智先生、以及立法會議員涂謹申先生,盼望喚起香港教會關心社會事務的心。
 
整個世界都在看,基督徒在世界做什麼?
基督徒如何生活在非基督徒的世界?是隱世避靜?是按環境模仿適應?是間隔式地當個「星期日基督徒」?還是總是指摘批評?吳炳光牧師在研討會上,首先就以上述問題作引子,他認為,唯有主耶穌與人同行的方式,才是傳遞福音訊息的好方法,教會最關鍵的責任,在於是否能成為主耶穌道成肉身的延續。
 
信耶穌,除「穌味」外,還得要有人情味
一場在葵青區燒毀了幾十戶居民家園的火災,令該區的教會建成長期查看地區需要的服務網絡。「議員只會在開頭的幾個星期幫你,不過教會因為幫了幾個月,令災民非常感動。」自言不懂說話只懂做事的蕭如發牧師,指教會在社區最有力量作鹽作光。他直言,教會要顧念的,並非可不可以做,而是應不應該做。一個教會做不了,就連結其他教會一起做。
 
「一直以來,教會都在看社會的需要,做政府還未做的事,一如早年為支援貧窮人的『送湯抹地』服務,就成為了現在的『家務助理』。」黃成智先生認為,教會不妨就一些社會熱話或迫切需要,作出前瞻性的回應。不過他強調,教會在定位之先,先得做些研究,以求科學化地了解情況,而回應又應該以「助人自助」和「具自行營運能力」為主。
 
「四五行動」四五個都有報導,何況幾十萬的基督徒
「自1991年當選議員至今,社會運作其實是不同力量的爭衡,其中有權力、金錢,和各種價值觀。」涂謹申先生相信,愈多人就同一個議題持續關心和表態,而他們又涵蓋社會各階層,並擁有相近的意識形態,對社會政策的取捨定必有所影響。事實上,近年基督徒價值觀也為內地認受,而基督徒傳媒人又愈來愈多,他深信,神在掌管香港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