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不是永遠

——暫時沒錢的基層人士看人生
陳穎翎   |   明光社項目主任 (政策研究)
16/07/2007

說到香港基層人士的倫理道德價值觀,三位服事本地基層人士多年的基督徒,不約而同嘆謂,他們關注的只有一字──「錢」。這並非說基層人士都貪財成性,事實上,在拜金主義極重的香港地,很多人都會為眼前的財寶而動容,只是基層人士在極其欠缺之下,因貧窮而失去的,以及所受的影響,很多時也不足為外人道。

梁國全不諱言,部份教會對基層人士也有一定的歧見,因為基層人士的困境,令他們往往有向教會借取資源的特性。他很盼望,基督徒除了奉獻給扶貧機構之餘,還可以小組分群牧養基層家庭,以神的旨意去付出關愛,因為唯有這樣,才可以消除很多隔閡。

依賴金錢模造家庭  透過婚嫁尋找出路

跟其他階層一樣,基層的未婚男女,在適婚的年齡也會尋覓對象,可是由於大部份基層男士生活拮据,為了能用有限儲蓄組織家庭,他們大都會選擇與國內的貧困農村姑娘結合,造就不少老夫少妻的中港家庭。梁國全說,大部份內地婦女,都是隨夫來港後才知道他是住板間房,感情缺裂也由此而起,可見婚姻在他們心目中多只是生活的出路。

親情是困境的依傍  為求一起不惜代價

基於各種生活衝擊和情緒的積壓,梁國全指出,家庭暴力潛藏於基層家庭,曾有一位患有末期腎衰竭的三十多歲爸爸,就因懷疑太太嫌棄他而揚言要把五歲的孩子拋下樓,事件最後獲得平息,但孩子自此變得容易情緒波動,時常失眠和長出白髮。可見他們期待親情能在困境中成為依傍,有時卻不得其法,雖未能妥善處理家庭困局,卻極看重親情。

心裡依然負載尊嚴  寧願辛苦不被小看

政府當日以「綜援養懶人」標籤基層中最貧困的家庭,梁國全批評,實在是極壞的手法。就他所見,有80%有待脫貧的新移民家庭,因為不願成為「懶人」而自己在社區中困苦生活。至於求助的人士,部份認為社署保障部的職員以歧視的眼光,處理他們的求助申請,故此對政府的印象也相當負面─不願人幫而寧願自己掙扎求存,是他們一貫想法。
 
余妙雲姑娘說,就是最開朗的基層人士,都會告訴你現實的生活其實是非常辛苦的。讓政府運用政策去介入,以至於改善情況並非不可,只是其中的關卡非常多,遇上臨時的危機就未必有足夠的彈性,向來力求自存的他們,也就變得徬徨無助。

奮力在事業尋出路  時不我予才欠盼望

對於基層人士的變遷,自七八十年代的工廠勞工,至九十年代工廠大幅北移,部份勞工經再培訓後或失業,或轉向服務行業,到九七前部份適婚基層男士北上娶妻,九七後妻兒紛紛來港,努力適應團聚後的生活,到九八年經濟衰退,結構性轉型令貧富懸殊日益嚴重直到今日,余認為今日基層人士普遍缺乏盼望,覺得讀書和耐勞都無法脫離貧困。

基層青少年盼認同  機會有限易陷沉溺

余姑娘說,基層青少年很需要社會的關心,尤其是跨代貧窮的問題,已經影響他們的發展。事實上,面對目前補習、遊學風氣的普及,部份基層的孩子卻連海洋公園也沒有去過。曾有機構給予基層青少年一個學習口琴的機會,已經令他們有很大的轉變,只是這些機會卻不多。余指出,基層青少年為逃避不如人的眼光,易陷於沉溺行為裡面。

多賺點錢只為生活  終日工作心懷惱怒

面對全球一體化和地球村的經濟大熔爐,基層人士不少都多打幾份長工時低工資的兼職工作,香港經濟的復甦,他們並未太受惠。政府不帶頭關心基層市民,在最高工時,最低工資制定政策,不引入商界資源,提供更多職位空缺,單靠基層家庭自己的努力,以求走出經濟的困局,恐怕不易為,而長期煎熬在工作之下,也令他們普遍心懷惱怒。
 
鄧達強牧師說,隨著地區的貧困家庭,他經歷了社區的戒毒事工、無家者事工、青少年事工、新移民事工、傷殘人士事工等。他笑言自己也是出身基層,小時候也曾一家六口睡一張床,不覺得關懷貧窮有什麼特別。難怪在牧養基層人士上,鄧牧師也自有一套。

貧困孩子起步落後  渴望支持免被拋離

鄧牧師表示,由於大部份基層人士視教育為幫助子女脫貧的出路,故此甚為注重孩子的教育,不過他們也明白由於缺乏資源,所以孩子們早在起跑線上落後,只是不想被別人拋離得太遠,這也是何以他們極其渴望外界能對此作出支援。鄧牧師特別提到「成長嚮導計劃」,認為雖然是對個別青少年作出帶領和支援,涵蓋面有限,但也實在是一件美事。

基層傷殘困難至大  乏安全感憂被淘汰

多年前來了幾位失聰的肢體,盼望在鄧牧師的堂會讀聖經,於是鄧牧師又開始牧養傷羊,他認為他們最大的特點,就是有很大的不安定感,特別是在工作上,由於單用手語難以明白太複雜的內容,故此他們在常常有易於被人淘汰的感覺,鄧牧師為了加強教會肢體的聯繫和支持,會安排崇拜時間大家一起學習手語,表示結連和關懷。

中產基層傷健共聚  多元牧養互補不足

由牧養基層學生,到新移民,到失明和失聰人士,到漸漸變成中產的畢業生,鄧達強牧師的經驗是,多元牧養是牧養基層人士比較可行的方法,因為純基層群體的牧養,資源的確有限。但莫以為基層群體一定是受眾,在鄧牧師的教會內,實務工作如若佈置、裝飾、清潔等都是他們的強項,而他們的孩子由已長大的畢業生帶著成長,大家互補不足。

銳意在經濟發展上超英趕美的香港,貧富懸殊卻愈來愈嚴重。當我們看基層人士的需要時,無論他們是否已經信主,但願大家都可以用「暫時缺欠」的角度去看他們──在天父的眼中,我們都各有缺欠,並都在主內各得醫治,既然如此,對於一些只是比較明顯和需要較長時間解決的問題,一點的施惠,也只是回應主對我們的愛,何足掛齒!衣食足然後知榮辱,「倫理」對一些基層人仕來說,不及「飯碗」來得重要。

 
 
:
梁國全先生,服事天水圍及葵青區基層家庭10年,現為愛鄰舍福音網絡總幹事。
余妙雲姑娘,服待港澳勞工20年,現為工業福音團契總幹事。
鄧達強牧師,服待深水埗區基層家庭16年,現為中華基督教會長沙灣基道堂堂主任。
 
1: 由教會關懷貧窮網絡主辦,鼓勵弟兄姊妹作個別青少年導師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