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不只有刺激一面
燭光網絡 56期 (p.22)
打war-game不覺在港已流行了好一段的時間,不是公司用來訓練同事間的團體精神,就是青少年的其中一項消遣活動,不過近年對此活動的熱忱似有退卻之勢,或許與網上遊戲的興起扯上關係,除了像真度高、場景和武器百變外,三五知己更可在舒適的環境空間,來個「元神出竅」,聯群化身成反恐精英挑戰各地「英雄豪傑」,過程縱有傷亡,卻沒有悲哀哭號,皆因一切只是虛擬,你我可在遊戲中經歷無限復活,在這場沒有痛苦的惡鬥,經歷的只是血肉之戰的刺激一面,多玩會否扭曲年青人對戰爭的觀感,把它簡化成遊戲一場?
最不想回憶的……
戰爭雖是爺嫲一輩的集體回憶,但非同天星、皇后,未必有人肯奮起予之保留,因箇中腦海幕幕的過去,牽起多是揮之不走的沉重傷痛;青少年看之為「刺激」的背後實是無數家庭付上的沉重生命代價;把「敵人」來個迎頭痛擊的真實過程,就是把一個個彼邦母親撫養多年的兒子、無數孩童的父親送上斷頭台,筆者行文當日正是我國抗戰勝利紀念日六十二周年,紀念重點不應只是為我方的最後勝利而歡欣(其實沒有甚麼大型的官方慶祝活動),更應為戰爭──這個只有輸家的活動──作出反思;反思途徑可以很多,電影可是一個選擇,戰爭歷年來成了不少經典片的題材,從年代久遠的《碧血長天》、奧利華史東的《殺戮戰場》到史匹堡的《舒德拉的名單》,藉一齣齣的電影讓不同年代的觀眾再去閱讀歷史,提醒我們戰爭的禍害。
回憶一張硬照?
戰爭最易讓寶貴生命流失,看盡的是人性真像,而遊走光影間電影研習小組特在九月份討論《雷霆救兵》,思想生命能否以數量多少論輕重、貴賤;而十月份將繼續以戰爭類電影為題,選取的是《戰火旗蹟》(下稱《戰》),《戰》在本港年初上映,可說是《硫磺島戰書》的上回,它們同是金像導演奇連伊士活的作品,以美軍與日軍不同角度審視同一場慘烈的硫磺島戰役,戰役中日、美雙方死傷嚴重,戲中浴血場面雖稍遜於《雷霆救兵》,真實感仍然帶來震撼,但《戰》有趣之處是以一張相片為主線,相中的軍人因著硬照帶來了人生根本的改變,要認識的是平面影像的威力;戰爭原來不只是血肉、人數之爭,背後還有金錢多寡的較量和角力,到底為國成「大事」,個人「小節」是否可以不拘呢?同是殺戮戰場的辦公室內,有多少是你我為大局作出的無奈妥協呢?
電影研習小組第16回
電影:《戰火旗蹟》
日期:10月16日(二)
時間:晚上7:30-9:30
地點:明光社生命及倫理教育資源中心
報名:2768 4204(鄧小姐洽)或登入網址http://www.truth-light.org.hk/media/activity-movie-group/index.j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