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我們也沉默,言責由誰來負?
燭光網絡 56期 (p.14)
「其實,每個人心裡都有一盞燈,都有一些光、一些熱。基督徒會認為這是主的光,也就是主耶穌所說世上的光──只是就算不是基督徒,每一個人都有良知,都有是非對錯的觀念,不同的是:它們又是否『點得著』?」香港聖經公會總幹事,擔任明光社董事十年的梁林天慧女士,對被「道德熱話」環抱的香港,有感而發。
初組明光社 只為多點人關心社會
「現在明光社所關注的議題,也就是傳媒、性文化和賭博等,其實早在80年代已經有人注意。所謂『識英雄重英雄』,大家認識之後,都認為這些問題不會因97而淡化,反而需要更多人去關心,所以明光社就在回歸之前成立了。」梁笑言,當時根本就沒想過要為機構建立什麼形象,只是方便人們對公共事務作長期的關注。
「開始幾年,絕對不覺得明光社是孤立的,特別是當董事同工出來,透過聯署、上街等活動表達意見時,反應都好。」她認為,這些反應正是代表很多人早有同樣的意見,只是之前欠缺聚焦和發放的途徑而已。
傳媒的扭曲 沒有需求那有銷量
梁林天慧直言,自己在明光社也學到很多東西,特別是有關傳媒的特性和影響。「記得我們曾杯葛某報紙,因為它太多黃色資訊。那時我認識在裡面工作的信徒和朋友,便問他們:『為什麼不收歛一下?只要不太暴露也就可以,總好過招來杯葛的行動!』」
「他們對我說:『若沒有人看,我們也不會出!而杯葛的行動,最多也是少幾千紙,但若少出一些黃色及暴力資訊,銷量卻即時減少幾萬紙!』幾萬紙!是報業存亡的關鍵,他們那會因為我們杯葛,就不要那幾萬紙?」她感言,他們都是人,都得「搵兩餐」,受限於所屬業界的運作模式,單單標籤他們為洪水猛獸,實在無助於解決問題。
間歇的抗議 讓人不至於盲目接收
「所以明光社最重要的責任,就是教育下一代,提升香港市民的品味,拒絕那些內容,不然,只會『嘈極都有人買』。」梁深信,少人買,才能根治問題,但對於「耐唔中嘈一嘈」的做法,她認為可以提升市民對傳媒內容的敏感度。
「以前大部份人不知道,也不會理會媒體傳遞什麼,但現在多了人出聲,有要求──這十年無論是傳媒的生態、欣賞指數、可信性、公信力等,都備受重視。」她強調,清楚自己的權益,了解自己會怎樣受到社會的影響,是多元社會裡面非常重要的認知。
難站的位置 和平之子最後成了反對派
「其實明光社的工作,有一半以上都跟教育、服務和講座有關,但就是沒有太多人知道,這也許是太多機構都在做同類的工作,傳媒興趣不大。」梁林天慧感言,反而當社會上有任何負面的事發生時,傳媒都會主動找明光社說話,它們往往在此時對明光社特別「器重」。
「傳媒的特點,就是要講正反兩面,以平衡觀點。現在無人做另一面,就找明光社,但我們若不回應,就得自問,是否未盡言責?」她表示,不覺得明光社是非理性地盲目反對事情,反而有很多時候,她都願意嘗試解釋立場,只是此舉多被即時描繪為「吹雞」行為,實在可惜!
「我希望多些兄弟姊妹出來表達意見──依靠一兩個人發言,再好也局限了表達的內容和形式,有不同的聲音比較好。」對於有心關心社會,站在信仰位置發聲的弟兄姊妹,梁林天慧女士也有一點提醒。
同儕共議 念自己也顧他人
「最重要的,是有群體的支持──不要叫自己覺得自己的一套一定對,我們不能單單基於信仰的立場,就指揮其他人一定要跟你如此看。當然,別人的反應跟自己不同,也不用太介懷。」對梁來說,跟同儕在一起,是基於可以互相提醒,而非吹噓附和。
「我的成長也不容易,其中都經歷很多坎坷的事情。我有沒有犯錯?當然有!我絕對沒有任何強處,可以教我從一個高處指控別人。但你若問我有沒有一些是非黑白的看法?當然有!」如何可以從自己的缺漏中,體諒別人,以致於學到應該做的,再跟別人說,是生命的功課。
學效基督 定界線也容異見
「有很多罪和困難的發生,都是很無奈的,然而這不代表我們就可以沒有立場。但另一方面,有些事情的性質,是『不適宜』的,有些事情做了會有不好的效果,只是我們也不能因此,而把牽涉的人判死。」
「在主耶穌的生命中,祂接觸的多為妓女等被社會排斥的人,雖然祂有能力去審判,但不會即時如此行:祂知道人是何等複雜,社會是何等複雜。究竟什麼情況下,那人是受害者?那個情況之下,那人是自已選擇的?──無人可作結論,除非上帝。」在她眼中,包容是必須的。
「即如牧師上台講道,作為神的代言人,立場自要堅定,站在神的標準說,但下了講台,都是罪人一個,跟會眾交談時,還是真心盼望祂們回轉。」梁林天慧女士說,對於持異見的朋友,雖然大家在立場上截然不同,但她認為,既然基督徒也有不足,我們更應懂得用愛包容──盼望他們也會漸漸看到自己的不足,而非繼續的駁斥對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