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天是行動還是口號?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28/01/2011
專欄:時事木人巷

香港大學一項研究發現,每年香港因能見度低而相關死亡人數達1,200人。世界衞生組織空氣質素指引訂明,懸浮粒子的濃度每日平均要低於50才算符合標準;但港府自80年代起沿用的所謂「標準」是每日低於180,比世衞指引相差甚遠。

港大公共衞生學院院長林大慶炮轟環保署及天文台以過時的空氣污染指數,誤導市民,認為基本上香港冇一日係符合世衞標準……他表示如果環保署話今日污染指數係良好,呼籲市民不要相信,事實係非常之差,係世界不能接受嘅差!

行政長官曾蔭權在2006年揭開藍天行動的序幕,轉眼接近5年,天色究竟有沒有轉藍?大家只要抬起頭便知道,根本不用問專家。雖然政府曾經推動過一些呼籲市民節約能源、停車熄匙和使用慳電膽的運動,往往是虎頭蛇尾.有些只是虛應故事,有些一遇困難便即時退縮。

能見度與空氣中的懸浮粒子濃度息息相關,由交通工具所產生的污染物及珠三角地區石化燃料的消耗,都是本港空氣污染及能見度低的元凶,政府若不以果斷的措施去回應,想見藍天比見包青天更難。趁著香港財政有豐厚的盈餘,政府應該按照貨車、巴士和小巴的折舊情況,在一兩年內全數資助所有在路面排放黑煙,不合標準的車輛更換合符標準的新車,每年救回一千幾百條人命是完全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