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管理

招雋寧   |   明光社項目主任(青年事工)
24/02/2011

突尼斯和埃及的政變,發動者透過facebook專頁連絡群眾上街,最後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成功推翻政府,北非和中東各地社運亦爭相仿效,甚至是內地也有網民響應。剛過去的一年,facebook獲選為《時代雜誌》年度封面。這幾星期再次印證它劃時代的威力。

facebook是一個市場資源庫。作為facebook的管理公司,能掌握的是每一個用戶的生活習慣、人脈關係、喜好、甚至是一些隱藏的對話內容。網絡程式的公司有責任保障每個用戶的私隱,但面對超過六億用戶的資訊,每隻字都可以賣錢,這顯然是對公司的極大誘惑!另一方面,有公司扮作用戶廣交「朋友」,企圖透過用戶的人際網絡得到寶貴的市場資訊。

其實近日facebook再令不少用戶不滿。facebook管理者開啟了places的設定,讓使用者於網上透露自己身處的地方,用戶因此稱這項功能為「打卡」;主頁和相片版面也作出了改動,而保安漏洞亦令到用戶的個人電話號碼意外地展示。

我們要清楚知道facebook 怎樣保護我們的私人資料,恐怕有點難,因為facebook 的管理並不透明,界面轉變頻繁,私隱設定亦在用戶不清楚的情況下自動更改。管理者與我們太遙遠,即使有問題,要投訴、要問責也不知何處去。再說,用戶天天將自己有關的資訊放上網其實可說是「自投羅網」。facebook 的創辦人太聰明了,它扮演最成功的市場調查公司,短短數年,用極低成本收集了超過六億個客戶生活習慣和喜好的資料。

互聯網背後絕不是一個非人性、電腦自動化的運作流程,相反,網頁由人手打造、資訊必然經過網絡服務供應商(ISP),各地政府也有一定的監管制度,而有些地方甚至可說是操控。在埃及民眾發動政變初期,埃及政府曾一舉封鎖全國的互聯網;較近我們的,中國政府亦對互聯網有較大的控制,防火牆處處林立,因此「翻牆」能成為潮語。

對於香港人而言,這種監管很「自律」(即各人有自己的法律)。在香港討論網絡管理常常跳得很盡,一談管理就被一些人上綱上線說成是網絡二十三條,剝奪言論自由;但不少聲稱擁護自律的人,卻立心不良,利用這些自由任意妄行。因此,不單止語言暴力、網絡欺凌、色情資訊、網上賣淫和非法下載都是十分自由地進行,而業界最關注的只是涉及自身利益的版權問題。

我們和很多教師、社工以及家長都十分關注上述種種的網絡問題。就網絡色情資訊,我們曾建議由網絡服務供應商提供網頁過濾服務,讓一些對網絡不認識的家長,或有需要人士,避免很容易便進入一些色情、或意識不良的網站。可惜社會上有關的討論雷聲細,雨點也少。網絡需要合適力度的管理以避免錯誤價值的急速廣傳,並要宣揚正確的網絡使用操守,面對網絡的超高速發展,合宜的網絡管理實在需要更多的討論和關注。管理是需要制定基本的使用守則(自律);以及如何有效執行的方法(他律),只有兩條腿走路,才能平穩發展。

曾經刊載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