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死亡
萬聖節,你會想起甚麼?不少教會在萬聖節前,都會呼籲會眾不要到有關的主題公園參加萬聖節活動,但近年萬聖節活動隨處可見,屋苑、學校、食肆、商場都有,可謂避無可避。
萬聖節登堂入室,經過資本家的包裝,不少人願意花一百幾十,戰戰兢兢走入鬼屋,笑笑口走出來,看起來又驚又開心。今年另一個特別的地方是,有商人居然製作極像元寶?燭香的糖果。元寶?燭香傳統是「燒」給祖先的,卻變成老少咸宜的糖果。
除了吃得,還用得。近日更有公司推出最新重陽節紙紮公仔,外型故意仿iphone 4和ipad,還要連包裝盒,充電,耳筒全套,除了沒有網絡卡,可謂一應俱全;另外又有旅行酒店式住宅。連陽光同海灘,全部可以「燒」到仙人處。紙紮鋪老闆稱隨著仙人年輕化,所以紙紮產品亦要與時並進。
試想想,你拿起電話,燒相同款式的電話,你插香燭,之後放一枝回自己的口中……在此至少帶出三點反思:
第一、 萬聖節讓我們所經驗的死亡,是一種怎樣的死亡呢?那些死亡都有一些特點,都是以官能刺激為依歸的,要官能夠刺激才可以吸引人留下來欣賞。由此可見,死亡被資本家美化,恐怖化,商品化,這種將死亡淡化為變成鬼,可以食、玩的意識形態,我們對死亡的印象產生極大的偏差。
第二、 這種對死亡偏差印象隨之而來的,是對這種偏差的死亡的追求。當死亡被形容得如此有趣,如此自由自在的時候,不少人都嘗試去重構,甚至透過計算去達至這種「死亡」的效果,甚至一次比一次去追求比之前更「真實」的死亡,但這些死亡的記憶和想像,事實上都是假的,我們不斷追求之後,得到的卻只是更大的空虛。更可怕的是,當你真實地看見死亡是如此不像現時所「描述」的時候,人內心的落差會很大。
第三、 重陽節掃墓,是慎終追遠,回憶先人的生活點滴,大家都會帶回先人喜愛的東西,在掃墓時,不論是甚麼宗教的,大都會追憶先人的生活、回憶。但今時今日,我們燒的居然是自己喜愛的潮流產品,我們既「食香」又「燒手機」,究竟是我們紀念先人,還是自己預先「拜」自己,「燒」給自己,滿足自己的慾望呢?
人鬼本來殊途,但隨著萬聖節、重陽節「與時並進」,大家吃、喝、玩、樂愈來愈一致時,我們究竟當自己是人,還是如死人般生活?生存和死亡究竟有沒有界線?生死是否真的沒有必然的分別?如果有分別,又是甚麼分別呢?
這個萬聖節,雖然仍然會有人叫你不要去「玩鬼」,但沒有人可以阻止你去參加任何活動。只是,當你去參加,去經歷這些活動時,小心留意他們怎樣形容「死亡」,怎樣形容「生命」,切勿掉入這些節日陷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