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愈來愈可信?
燭光網絡 158期 (p.4)
本年6月,英國牛津大學路透新聞學研究所公佈了《2024年度數位新聞產業報告》(Digital News Report 2024),該報告對全球47個國家及地區的數位媒體發展狀況作出分析,他們在1月底至2月初訪問超過95,000名受訪者,當中包括約2,000名的香港受訪者。8月時,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李立峯於報章分析有關香港的數據。本文將引述該報告的部份要點及李教授的分析,希望引起讀者關注各國、各地區的受訪者接收新聞的情況。
全球受訪者接收新聞的習慣
首先,有關觀看新聞影片的主要來源,全球各地的受訪者現時會更留意YouTube和TikTok的政黨評論員、網絡名人和年輕創作者製作的內容。一些收看新聞的人會被「創作者」製作的有趣內容吸引,這些影片能吸引收看者的眼球,而相關社交平台的營運公司亦不用對有關內容負責。報告指出整體有三分二(66%)的受訪者表示每週最少會觀看一次新聞短片,而香港的數字則更高,有八成(80%)受訪者每週最少會觀看一次新聞短片。[1]
調查又指全球各地的受訪者迴避新聞的現象日趨嚴重,近四成(39%)受訪者有時或經常刻意避免觀看新聞,比2023年同期調查上升了3個百分點。報告指出,戰事可能是令部份受訪者不想看新聞的原因之一。海量的新聞資訊亦令不少人感到疲倦,相較2019年,全球有更多的受訪者(39%,較2019年上升了11個百分點)表示新聞資訊超出他們的負荷。報告亦指出,各地受訪年輕人少理政治事件,但會關注歌手、足球明星的最新消息與周邊新聞。
全球受訪者對新聞的信任度
另外,調查亦發現全球各地的受訪者都很擔憂如何分辨在TikTok和X(前稱Twitter)發佈資訊的真假,因為這兩個社交平台曾被利用來發佈不少錯誤資訊與陰謀論,及「深度造假」(deepfake)的圖片和影片,令受訪者對其可信度有保留。
調查結果又顯示,不少全球各地受訪者大多時候都不相信新聞,只有40%受訪者表示願意信任大多數新聞。另外,受訪者亦指出首八項因素影響他們是否信任新聞報道(百分比反映有多少受訪者受該因素影響):[2]
- 製作新聞流程透明公開:72%
- 高水平的報道新聞手法:69%
- 公平地代表受訪者族群:65%
- 對偏見抱持的態度:61%
- 媒體價值觀與受訪者相仿:56%
- 誇大或聳人聽聞:55%
- 具悠久歷史:52%
- 負面程度:46%
報告有提及記者所追求的目標無非也是作出透明公開、高水平、沒有偏見和公正的報道,其實這與大多數人想看的新聞一致,新聞媒體應努力證明他們的工作不負公眾的期望。
港人對新聞信任度大幅提升
調查結果關於香港的部份,李立峯教授就表示調查反映香港受訪者對新聞的信任度有顯著的上升。透過調查中的兩條問題「我在大部份時候可以相信大部份新聞」,或「我在大部份時候可以相信我所接觸到的新聞」,可以得出香港受訪者對該條問題的同意及不同意百分比,而兩者的差距(同意百分比減去不同意百分比)可視為「淨信任度」,2024年兩條問題的「淨信任度」,分別比2023年上升了22.9及20個百分點。[3]
李教授指出當中有兩大原因與信任度顯著上升有關連。第一,2024年有62.5%的受訪者同意自己關注網絡資訊真偽,不同意的比例亦有下跌。他認為香港市民對新聞的信任度上升,部份原因是因為人們對網絡資訊真偽的關注度上升了,即是當一個人關注接收的訊息是否真確的時候,就會依賴專業新聞媒體來確認各種消息的真假,他們亦會更有可能認同專業新聞媒體的工作。[4]
第二,社會政治環境轉變亦是一個因素。市民雖然是按自己喜好選擇自己想看的新聞,但媒體領域中的多元性,即立場、特色的差異性在減少,即趨向單元,由於「冇得揀」,或選擇不多,那麼也沒有甚麼新聞可以說是特別「不可信」。
筆者想起李教授之前在接受端傳媒的訪問時,他曾說過對新聞工作的一些擔憂,如「煽動罪」,他指出如果「引起仇恨」就是煽動的話,哪麼批評政府又是否引起大家對政府的仇恨?新聞界摸不到那條線在哪裡,但想繼續做「新聞」,所以就算沒法100%知道那條線在哪裡,都會盡力估計那條線大概在哪裡。他表示,在過去那三、四年,香港新聞從業員慢慢在適應、建立了不同的方式去管理風險,例如在批評之後,再問受訪者有何建議,以減輕那個批評的風險。[5]
另外,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的網站就轉載了一篇BBC News中文的報道,李教授在報道中提出,現在的新聞有「官媒化」的趨勢,在政治正確上要合理。該篇報道的記者又提到,在《港區國安法》實施後,香港媒體如何報道有關台灣的政治新聞,如「台灣總統」變為「台灣領導人」;也有新聞從業員指,有些台灣議題的報道如沒有北京說法,就不會發稿報道,為的是「看上去要平衡,以免給人留話柄。」[6]
如果新聞工作者要在各種制度、限制中「生存」,少了一些「反對」聲音,報道趨向單元化,以新平衡來表達,少說少錯少風險……如李教授所言「表達出來的意見愈來愈清一色」,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媒體就算得到市民的高度信任,也未必反映出他們已做好了他們該擔當的媒體角色,新聞會否變成了只是一些資訊?
[1] Nic Newman, “Overview and key findings of the 2024 Digital News Report,” Reuters Institute, last modified June 17, 2024, https://reutersinstitute.politics.ox.ac.uk/digital-news-report/2024/dnr-executive-summary.
[2] 同上。
[3] 李立峯:〈香港人對新聞的信任度為何上升〉,明報新聞網,2024年8月1日,網站:https://news.mingpao.com/pns/觀點/article/20240801/s00012/1722446310763/李立峯-香港人對新聞的信任度為何上升(最後參閱日期:2024年9月9日)。
[4] 同上。
[5] 陳莉雅:〈專訪李立峯,談香港媒體過去五年的變化〉,端傳媒,2024年7月23日,網站: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40724-initium-audio-francis-lee-interview(最後參閱日期:2024年9月9日)。
[6] 〈香港國安法實施四年,台灣新聞如何在香港媒體上「消失」〉,新聞與傳播學院,2024年6月30日,網站:https://www.com.cuhk.edu.hk/media_coverages/香港國安法實施四年,台灣新聞如何在香港媒體上/(最後參閱日期:2024年9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