祂名為一
生命倫理雙月刊 70期 (p.5)
《祂名為一:從古代希伯來文的角度看上帝的名字》
(His Name is One: An Ancient Hebrew Perspective of the Names of God)
作者:班傑夫(Jeff A. Benner)
譯者:黃德光
出版地:香港
出版:夏達華研道中心
出版年份:2016年
當大家讀到以下的經文:「你們奉我的名無論求甚麼,我必定成全,使父在子的身上得著榮耀。」(約十四13《新譯本》)「到了那天,你們甚麼也不會問我了。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你們奉我的名無論向父求甚麼,他必定賜給你們。」(約十六23《新譯本》)不知道會否產生以下的疑問:「真的嗎?」只要我們每一次奉主耶穌基督的名,神便成全我們所求的一切?又或是,我們每一次祈禱結束,都必須加上「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神才會應允我們的祈禱?
Jeff A. Benner在書中提到,「奉耶穌的名求」其實並不是一條用來加在每個禱告後的「公式」。按照古代希伯來人的文化,名字等同「性情」,耶穌其實是在教導我們「祈禱時當有的心思意念」,我們在祈禱時,應當按著耶穌的性情,與祂有相同的心思、信念、信心和目標。了解這一點能幫助我們明白禱告時應帶著怎樣的態度來到神面前,禱告時的心思不是單從自己出發,而是要與神看齊。
或許有人會問,為甚麼我們讀《聖經》時要參考古代希伯來人的文化?雖然《聖經》的新約是以希臘文呈現,但耶穌道成肉身成為一位猶太人,祂生活在一個主要以希伯來人的思想來理解經文的環境,我們反而要問,為甚麼我們強把耶穌,甚至「舊約」拉入西方的思考模式?如果神揀選以色列人,用他們的文字來傳遞祂的話語,雖然今天我們毋須跟從他們的傳統,但要正確了解、明白神的心意,還是需要了解他們的文字、文化及想法。
作者雖然用了不多的篇幅,教讀者以古代希伯來人的文化去了解神幾個重要的名字,但讀畢全書,卻讓人不是單單在頭腦上多了一些有關神的知識,而是對神本身有更深了解,加深對人神關係的反思。例如我們很熟知神是創造天地的主,但作者提到,古希伯來人是「用具體的思維去看他們的世界,而不是用抽象思維。」他們不會視神「為一股不能認知的力量,為著不得而知的原因創造了宇宙」,他們會視神「為一隻鳥,祂四出採集一切需要的材料,為兒女建造居所。人的創造,不是為著要在天地萬物中多添一員,天地乃是造來讓人作居所的。」因此,他們把「創造天地的主」譯為「天地的建造者」。又如神以自己的形象造人,作者指把形象譯作影子,更能貼近希伯來文原意的解釋,即是人的整個性情,是要作神的影子,作祂性情的代表。
本書的副題為「從古代希伯來文的角度看上帝的名字」,其意思等同從古代希伯來文的角度看上帝的性情。先認識神的性情,好讓自己更能作祂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