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到的社關
燭光網絡 121期 (p.16)
「為甚麼你們不就一地兩檢事件出聲明?」「為甚麼在一些大是大非的問題上保持沉默?」「為甚麼教會只關心倫理和性的議題,對很多社會問題如取消TSA、DQ議員、國歌法、國內拆十字架……卻視若無睹?」
近年教會圈子內一些年輕人或比較關心社會,甚至活躍於社運的弟兄姊妹,都喜歡以類似的問題挑戰堂會和機構的負責人,並催促他們就這些事件表態。更可惜的是,有一些人因為得不到積極的回應而失望地離開教會。關心社會是好事,但大家若果以為發個聲明、表個態才是真正的社關,這想法是十分表面,甚至有些危險的。
教會和信徒關心社會、愛鄰舍,其實是有很多不同的方法和層次的。簡單來說,個人方面可以關心身邊有需要的人;就社會問題透過社交媒體和大眾傳媒表達意見;向官員及議員提出訴求;參與聯署和遊行示威;以至投身公務或參選等等。每個人皆可按本身的時間、能力和感動去參與,最重要的是不應該對身邊的人和事漠不關心,對社會上種種不公平和不公義的問題視若無睹。不過,另一方面,一些關心社運的弟兄姊妹,亦不能過份催逼其他人一定要以相同的方式去關心社會,更毋須事事強迫弟兄姊妹和教牧表態。
很多弟兄姊妹不想就某些社會議題表態,主要因為他們根本不清楚事件的來龍去脈,無法判斷誰是誰非。而不少教牧的情況亦類似,畢竟,很多社會民生的問題,甚麼TSA、最低工資、一地兩檢所涉及的數據、研究和法律問題其實十分複雜,很多時都不是簡單的支持或反對就可以解決問題,而是要深入研究的。對於教牧來說,神學能處理的多只是一些原則性的問題,他們所受的訓練無法應對日新月異的社會問題,要他們表態有時是強人所難,而在沒有充分理據下支持或反對,都會惹來持不同意見的弟兄姊妹的反彈,正所謂「順得哥情失嫂意」,不想令教會分裂對他們來說比表態更重要。其實,所謂大是大非的政治問題是比較少的,大部份的政治取態都只是倡議者對當時形勢的剖析和策略問題,而不是真理層次的對與錯問題,不同背景或理念的信徒會有截然不同的判斷。
而在基督教機構方面,既然被稱為翼鋒教會,其存在本來就是堂會的延伸,分擔很多堂會本身不懂得或沒有餘力去承擔的服侍。雖然社會關懷的範疇五花八門,但在香港大部份有需要關心的群體,無論是新來港、基層、傷健、聾啞、少數族裔、性小眾、妓女和釋囚等,其實都有機構關心。因此,若指責教會不關心弱勢群體並不公允,因為個別堂會由於人力物力所限,往往只能選擇幾個至十幾個機構去支持,就算是大堂會亦無法事事關心。大家不能只著眼於個別堂會沒有做的事,而忽略不少堂會和機構有做的事。
至於不少教會較多就一些倫理議題而非政治議題表態(如參與聯署或發出呼籲),原因很簡單,因為那些議題較為原則性,比較容易有聖經和神學的根據,較易在堂會內凝聚共識。政治和社會民生問題既涉及判斷而不單純是信仰原則的問題,若牧者和堂會領袖不熟悉有關議題時,不想表態可以理解。值得留意的是,當社會氣氛愈來愈不寬容,而弟兄姊妹亦受這種風氣影響,選擇用一些嚴厲的、侮辱性的語氣批評教會領導層和牧者的時候,他們反而會更謹慎,避免因為說錯一兩句話而動輒得咎,被無情地批判。
關心社會有不同的方法和層次,能夠看得到的只是表面,要判斷堂會和機構有沒有真正關心社會,不是單看她們有沒有就一些熱門話題發個聲明、表個態,而是要看在日常的聚會中,有沒有將鄰舍的需要、社會的公義放入她們的議程。例如團契和小組的討論;主日學和專題講座;講道和查經的內容;奉獻支持的對象;探訪和關心的人士;以及刊物和網頁內的代禱事項等等。社關態度是培養和教育出來的,鬧,有時只會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