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記電視 (二) —— 向活地阿倫學習

張志儉博士   |   香港傳媒教育協會主席
29/02/2016
專欄:傳媒文化推介

上堂時我問學生有誰看過「毛記電視」,有一半同學舉手,再問他們對「毛記電視」有什麼評語時,多數說內容好笑,道出了年青人的心聲。然後再問看完節目後有什麼反思時,全班就靜了下來。良久,一位學生說 : 「娛樂性豐富,又搞笑,但看完即忘」。
 
但這個大受年青人捧場的另類電視台是否只甘於搞笑而已? 可否再進一步,以輕鬆的手法,論述一些不同的觀點和價值呢? 因此上篇我說過可以參考三個人,今天先說活地阿倫 (Woody Allen)。
 
他是我輩人士年青時的偶像,過了這麼多年,他的笑料和箇中道理,並沒有落後,平均每年拍一套電影,精力充沛,訊息澎拜。
 
明光社

就由他最廣受觀眾接受的電影「安妮荷爾」(Annie Hall)說起吧! 這套拍於1977年的作品奪取了四項奧斯卡大獎。影片開頭是活地阿倫對著鏡頭說了一番話,當中包涵哲學家對生命的看法和中年男士的悲哀等。鏡頭一轉便是大人對他年幼時的心理治療,因他才不過九歲,已經意識到地球將來大爆炸對人類的影響,之後亦說到他童年在校的經歷,小小年紀的他已經偷吻鄰坐的小女孩。
 
只不過短短幾分鐘,活地阿倫已經把生活或存在 (live or exist)、未來的預知及教育令人窒息等重要的議題輕鬆帶出,讓觀眾在看電影之餘,也可以對這些經歷有進深的思考。
 
到了中段,他與女友看電影,在排隊買票時被後面一男一女喋喋不休的說話弄得厭煩,原來那個男的在女的面前「演嘢」、扮高深、「扮有料」,高談闊論一己對電影的影響,更說到他對傳媒大師Marshall MuLuhan (麥魯漢) 的看法。麥在70年代無人不識,他的金句 “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到了現在還不時被人提及。
 
現實上,大家都可能碰上這麼一種人,真令人討厭 ; 在電影中,活地來個神來之筆,把現實中的真人麥魯漢帶進電影裡,向那位自以為學問高的男人介紹大師,令他尷尬不已。懂得麥魯漢是誰的觀眾,在看這幕時真的驚喜萬分,不知他是誰的觀眾,也會發出會心微笑。
 
回說毛記電視,亦可以學習活地阿倫,把一些哲學話題,深入淺出,輕鬆講述,在搞笑之餘,帶領觀眾進入更高境界。「星期三港案」最能接近這個做法,但有時內容太嚴肅,年輕觀眾不受落。但若然在「六點半左右新聞報道」這節目中,在月旦時事之餘,加上一些哲學家或名人金句,提升境界,讓觀眾思考,亦是妙事。
 
明光社

另外,毛記電視亦有一些「真」節目,用真人亮相,例如賀歲足球香港代表隊對毛記電視隊,還找來黃興桂評述,可惜的是全場沒有剪輯,稍嫌沉悶,若然中間加插一些當年金球,找來昔日名將如山度士、陳發技、歐偉倫等技術示範和拆解,可觀性更高。

 

關注範疇: 
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