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能忽略的的男女差異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
15/05/2017

香港的教育制度中,除了男校、女校,可以為單一性別提供特別的學習空間外,大部份青少年都在男女校生活,而現時男女校的學習環境,不論是教學的課程、隱性的課程、甚至是學校生活,整體都沒有顧及性別差異。於是因著性別不同的特質,令不同性別原本可以發展的特點未能順利發展,甚至成為他們成長的壓力和焦慮的來源,情況令人憂慮。[1]

現時在中小學的環境中,除了體育課或部份性教育課外,大部份時間男女都是一起生活和上課的,不少教育學者認為學校作為社會的縮影,理應有男女共存的課堂,才能有效讓同學學習。不少研究均指出兩性大腦的成長速度、發展的情況均有異,以致他們需要的學習目標、方法和評估方式也應該有所不同。例如男女在語文的學習有明顯的差異,女性比男性能更快掌握語文;男性則更能掌握空間和抽象思維,是故以現在的課程來說,高中主科有三科(中文、英文及通識)需要大量的語言文字作為評估的工具,對男性其實不利。[2]

男性比較傾向好動,在爭競中學習;相對女性比較擅於聆聽,在合作溝通中學習的模式很不同。但近年教育卻只強調協作,欠缺走動的空間,這同樣是一種對女性較有利的學習環境和氣氛。事實上在教學上我們如果願意離開「粉筆和黑板」的單向教育模式,改為利用問題探究式、體驗學習等方法,理論上就較能照顧不同的學習差異,但在香港的學校環境、實際空間和資源分配下,要適合不同性別和學習差異的學生發展,幾乎難於登天。[3]

同樣,評估方式也直接對男女生造成影響。[4]現時中小學大部份的評估都是純粹的紙筆評估(即做試卷)而欠缺不同的做法,例如持續性評估、或者演示式的評估等等,單向的紙筆評估,令我們失去對孩子學習能力的整體了解,如果紙筆評估所考量的是短期記憶,而非生活技能的應用,結果就更加偏頗。現在不同地方為照顧學習差異,當中包括性別差異的學童,都有在評估一環節中下功夫。

以上幾項涉及政策上的轉變,或許較難一時三刻做到,但作為老師最少有一種可以做的,根據研究,男性習慣自己解決問題;女性則會在過程中尋求協助,以得到支援為一種認同。故此,老師在處理男同學和女同學的學習差異時,要了解不同的需要,因材施教,這最為要緊。

 


[1]〈學習與性別差異〉,教育署助理署長李國生先生講詞,發表於「廿一世紀男女生的教育」研討會。參http://203.85.114.1/eoc/upload/200622215273624064.doc

[2] 香港考試及評核局,〈2016年香港中學文憑考試考生在各科的成績分析〉,頁63-87。參http://www.hkeaa.edu.hk/DocLibrary/HKDSE/Exam_Report/Examination_Statist...

[3] 利奧納德‧薩克斯著(Leonard Sax),洪蘭譯,2006,〈學校〉,《養男育女調不同》,110-151,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4] Horne, J. (2007). Gender differences in computerised and conventional educational tests.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23, pp47-55. Retrieved from https://lucid-research.com/documents/research/paper_jrnl_Dyslexiahandb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