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齒相依的台灣與香港

——探討台灣教會面對同性婚姻的經驗
羅遠婷   |   明光社項目主任
13/01/2017

在筆者下筆之時,台灣同性婚姻仍未塵埃落定,支持反對雙方各有意見,即使支持方內部亦出現不同聲音。與香港比較,台灣同性戀運動(同運)發展較急速進取,台灣教會這些年來是如何面對?我們分別訪問了台灣道聲出版社副社長陳志宏牧師,以及輔仁大學生命倫理研究中心擔任研究員的齊明,了解有關情況。

陳志宏牧師:教會參與社會 不再沉默

台灣教會展開社關服侍始於十多年前的921大地震,而且多停留在社會服務層面,如老人及兒童服務,至於進一步參與社會及回應同運,則是這幾年的事。此前台灣教會抱著「政教分離」的觀念,認為教會與政治互不相干,最好互相留在各自領域,但是大約到2012年,台灣同運發展已達到「臨界點」,教會意識到不能再沉默。「當時香港教會發現了台灣的教材加入同性戀元素,然後再告訴我們;再加上同志遊行辦得愈來愈大,他們的訴求亦愈來愈過火,我們覺得不能再這樣下去。」陳牧師表示。

及至2013年,台灣出現「婚姻平權」立法草案並通過了一讀,「伴侶制度」與「多元成家」的法案也蓄勢待發,同運人士氣勢如虹,眼看著「同性婚姻」也有通過二讀之勢。於是台灣教會在同年11月30日發起大遊行,表達反對三個草案的聲音。該次遊行更有15萬人次參與,為過去數年內台灣最大規模的遊行。最後,他們成功將草案攔下來。

然而,台灣最近又掀起新一波婚姻平權法案,而且更見猛烈,全因藍綠陣營攜手將法案送進議會。這次教會全面鼓勵信徒透過電話聯絡立委,又或是親身拜訪他們表達意見,讓立委聽得見其他聲音。「主流媒體只一面倒報道有利同運的消息,同時又把宗教人士塑造成偏見人士,甚至不報道我們的觀點。所以我們更要表達意見,讓立委們知道社會上對同性婚姻議題存在不同意見,下決定前能全面考慮。」

需要長期委身的弟兄姊妹

當問到陳牧師台灣教會過去哪方面做得不夠時,他指出台灣缺乏專門關注同運議題的弟兄姊妹,現在他們只在有相關狀況出現時才有行動,他形容現在的狀況是業餘對抗專業,台灣需要可以長期委身的弟兄姊妹投入。「抵擋多元成家草案後,教會冷淡下來,重新專注傳福音及教導門徒,當然這是對的,這本來就是教會的本業。但當教會對相關議題冷淡下來後,同運團體又再捲土重來。」而且是次更有一發不可收拾之勢。

與教會相比,同運人士更是熱切的投身推動其理念,如同性婚姻。特別在學術領域中,他們積極從事相關研究,取得很大成果。而媒體也配合大肆報道,「他們只報道研究成果,說同性戀是正面的,但他們卻沒有看到研究背後的假設如何。」陳牧師希望可以有更多人翻譯與主流意見不同的同性戀研究,以及更多人從事與有關台灣本土的同性戀研究。

努力另闢蹊徑 抗衡主流聲音

現時教會努力在其他土壤另闢蹊徑。在新媒體業益發達的時代,設立網上新聞平台,報道被主流媒體埋沒的「另類聲音」,「我們在平台上報道抗衡同運價值觀的消息,這些都鮮有在主流傳媒上出現。」陳牧師表示。縱然發展網上新聞平台,但其中的專職同工只有兩、三名,而且亦需要經費繼續發展,陳牧師希望台灣教會能增加支持媒體事工的預算,「回應同運需要一些有熱誠有呼召的弟兄姊妹參與,這是一項長期作戰。可惜現在網上媒體事工面對經費困難,實在需要更多教會在經濟上支持。」談到這處,陳牧師流露份外「肉緊」。

另一塊台灣教會努力開闢的土壤就是公共領域,大家組成不同組織,當政府提出相關議題的諮詢,有關組織便積極表達意見,這全因以前的「缺席」。「以前政府都是請同運團體參與諮詢,因為他們都關注愛滋病、人權議題,反而沒有基督徒組織參與其中,結果出來意見一面倒。現在我們組成團體,到諮詢會發言,表達意見。」

勉勵香港教會作長期抵抗

陳牧師提醒香港教會,抵抗同性婚姻的浪潮是一場沒完沒了的長期作戰:「我們都不能置身事外,因此更要回到上游處理問題。」陳牧師口中的上游,就是教育、法律及政治範疇,我們要進入其中,發揮影響力。

台灣教會過去長期抽身社會,而且熱心的基督徒也大多留在教會服侍,形成一股基督教在社會的「真空」情況。因此陳牧師也勉勵香港教會看重職場宣教:「弟兄姊妹需要進入職場發揮影響力,除了盡心工作,也與同事建立關係,讓他們受到信仰感染,一起在關鍵時刻發聲。」

畢竟,上帝給我們不同的呼召,在教會內外共同努力。

 

齊明:擋住缺口加強社會教育

然而,台灣同運發展並不是由2016年開始,早在十多年前已蠢蠢欲動。

此起彼落的教會關注

齊老師長期關注台灣同運發展,早在2006年已到教會講同性戀運動的發展影響不淺,然而那時卻得不到教會關注,「因為他們認為台灣始終是傳統社會,人民不會接受同性婚姻;而且,他們亦認為那只是外國的事,與台灣還是很遙遠,絕不會在台灣發生。」齊老師回憶道。

不過,教會人士很快醒覺,注意同性婚姻之聲言猶在耳,轉眼間就出現在公眾面前。當時的立委蕭美琴於2006年提出同性婚姻法案,這是同性婚姻法案首次在台灣出現。教會那次表達反對,法案最終被撤下。

事實上,同運議程以不同方式滲入各領域,除了在教育領域宣講同性戀、雙性戀、性別不明及酷兒等概念,而且所有老師都要接受「講習」,即學習並教導同性戀都是正常。又或是政府推行所謂「性別平等」觀念,內容其實不只是兩性,也包括性傾向、性別認同及性別氣質,所有公務機關人員都要上課學習,但主講的均是同運人士支持者。每次齊老師都會提醒教會社會現正發生甚麼事,「可是教會並沒有察覺,也會覺得似乎太緊張。」齊老師說。之後,政府更打算印發國小、國中、高中《性別平等教育手冊》派給學校,消息一出,隨即引起教會及很多家長不滿,政府結果取消印刷並修改內容。

然後是2013年抵擋多元成家草案,以及最近的同性婚姻法案,曾有數萬人包圍立法院,當中有不少是信徒。教會鼓勵信徒走出來,包圍立法院,可說是出於被迫至最後一步。

慎防溫水煮蛙 以及加強社會教育

現在回首,教會有甚麼地方可以做得更好?第一項可能是對同性婚姻的觀感。就如齊老師早前提過,有很多人都認為同性婚姻不會在華人傳統社會出現,因而形成缺口,讓支持同性婚姻及同性戀運動人士把握時間,在各領域推動其議程。

此外,齊老師與陳牧師都異口同聲認為傳媒是很重要的渠道,而齊老師更指若提早進行社會教育或許能有效抵擋同性婚姻。「台灣是一個自由的社會,人們可以表達反對意見。不過,當你反對一件事時,更要看民意。我們其實可多用媒體加強家庭概念及背後的價值。」

走上街頭反對同婚  多為中年父母

然而放眼四周,傳媒發布的大多是支持同性婚姻的訊息,基督宗教在其中沒有任何影響力。在媒體世界成長的新一代,自然很大程度受到媒體影響,齊老師也指出不僅在社會上,教會內的年青人也多支持同性婚姻。由教會動員的運動中,年青人雖然會參與,但最多是年輕夫婦出來,「他們是一群26、27至40歲的父母。他們有了小孩,也就特別重視子女教育,所以也就更積極走上街頭。」

教會向內團結 向外尋求合作

台灣與香港兩地關係密切,人們常言「今日台灣 明日香港」,台灣今天面對的情況,相信將來在香港也難以避免。從台灣教會面對同性婚姻的經驗上,香港教會又可如何借鏡?「首先教會內部以及不同宗派要團結;此外,更要聯合其他本地宗教,因為他們都支持家庭價值。東方宗教不習慣參與政治事務,所以我們更要多多推動合作,集合大家的力量。」

 

反思:香港教會何去何從?

台灣教會的經驗正正提醒香港教會不要只困在教會四幅牆內,更要參與社會,不在其中缺席。同性戀是一項公共議題,自然少不了涉及政治層面,教會可以長期關注有關議題,並在關鍵時候發聲。

然而,教會並不只參與性議題,更需要關心及參與社會上其他議題,如環保、貧窮、住屋、民主等等,從而真正在社會不缺席。從宏觀角度看,教會是上帝在地上的代表,耶穌交給它的是一個整全使命,並非厚此事薄彼事,因此教會不只關心單一個別議題,而是其他方面也需要關注並參與,踐行真理。

另外,教會內部的服侍也同樣重要,強調家庭價值固然重要,但是也需要多了解同性性傾向人士,並聆聽他們的遭遇與掙扎,與他們同行,一同踏上信仰的朝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