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是感性理性並重

30/04/2025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教宗方濟各葬禮,25萬人到場參禮  

  (梵蒂岡新聞網.26-4-2025)
 

教宗方濟各的葬禮成為多國領袖聚首,順道作一些政治騷的場合,無論是有意或是無意,宗教與政治從來沒有辦法完全分離,因為政治本來就是眾人的事,與我們日常的生活息息相關,就算宗教人士不想理會政治,政治也會自己找上門。因著教宗方濟各的離世,翻閱了一些有關他的資料,也看了描述他與前任榮休教宗本篤十六世惺惺相惜的電影《教廷白煙》(The Two Popes,或譯作《教宗的承繼》),一個保守和拘謹的學者與一個期望改革、喜歡走進人群中的牧者,成了強烈的對比。在現代社會,當然是沒有架子、態度親切、有幽默的領袖,比起著重思考、帶有威嚴、令人覺得高不可攀的領袖會更受群眾歡迎。當面對世界上的種種苦難,不論是天災還是人禍,關心同行比起理性地分析來得更容易受落,畢竟人類只是血肉之軀,感受永遠是最即時和真實的。

教宗方濟各能得到不少天主教徒的愛戴,相信與他常常關心弱勢和親民的態度有密切的關係,這亦值得所有宗教領袖好好思考,大家和一些市民、特別是弱勢社群的距離究竟有多遠?根據教新最新的教會普查(2024)顯示,香港經常出席崇拜的基督徒數目,比起10年前少了約10萬人,情況令人憂慮!教牧長執們,我們與鄰舍的距離是否愈來愈遠呢?教會是否愈來愈自閉,只成為了基督徒的會所、俱樂部呢?雖然不少教會和弟兄姊妹都樂意參與扶貧的工作,在疫情時許多人願意捐出口罩、洗手液和飯券等物資,但真正願意冒著一定風險,嘗試接觸有需要人士的又有多少呢?要關心鄰舍物質上的需要只是最基本和最低層的,真正能打動人心的畢竟是關係,要建立關係除了要花時間之外,更重要的是要關心對方的興趣和需要,並且要放下身段、投其所好,用對方能夠明白和喜歡的方式去溝通,而不是首先要對方遷就自己。

不過,話又得說回來,方濟各引起傳媒關注,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對一些比較爭議的話題(如LGBT〔男女同性戀、雙性戀及跨性別〕)持比較開放的態度,想接觸人要用比較親切的態度,但想深入認識信仰的內涵、了解神的教導卻又不能忽略理性,今時今日很多信徒在討論LGBT這類具爭議性的議題時,往往只著重感受,聽了一些值得同情、令人感動的故事之後,便不加批判地接受了同運或跨運的說法,其實,同情和關心弱勢社群,並不代表就要認同他們所有的訴求,任何人都可以走進教會、認識上帝、追求真理,但不等如每個人都可以按自己的意見去解釋聖經,甚至竄改教義。教會畢竟需要兩條腿走路,理性和感性並重,兩個不同氣質和風格的教宗各有支持者,正好反映人在這兩方面的需要同樣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