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讓社交媒體主導自己的一切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教育及行動)
22/07/2019

早前馬來西亞有一名少女於網上社交媒體Instagram發帖文,詢問網民她應該選擇活下去還是死亡,竟然有近七成網民投「死亡」一票,而少女亦「順應」了民意,在數小時後跳樓自殺身亡。[1] 事件震驚了當地,筆者也深感惋惜,大好青年就這樣了結自己的生命。

片面式交流

社交媒體對青少年影響日趨重要,因為他們與成年人的互信感正在消失,[2] 他們轉而投入在網絡世界與網友、朋友遠距離地溝通。彼此以簡單的分享、給讚等回應方式來溝通,留下的只是一些片面的印象。

筆者認為是「片面」,因為在社交媒體,用戶可以自由編輯發放的內容,組成不同的社群。而用戶的網友數目大都為數不少,大多數情況下會上載美好的生活、飲食照片,配以一兩句正面說話,簡單反映近況,很少會深刻描述自己內心,亦可能漏掉了真實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低潮,只報喜不報憂。又或讀者們都不多會於這類平台作深入的回應交流,只給個讚、大笑或嬲嬲樣子作回應,帖文如能寫一兩句文字作回應實在已算不錯。或者說,這類平台也不適合作詳盡傾談式的交流。

不容小覷網紅的威力

然而,如前文提到青少年與成年人的溝通漸減,社交媒體對他們的影響力日漸增加,甚至會塑造他們價值觀。不少網紅,為了賺多幾個讚,不惜以言行出位來博取網民點讚。[3] 由於兒童及青少年心智未成熟,如身旁沒有人指導他們何謂正確,他們可能會認同當中的行為,甚或模仿。

而價值觀方面,不少人會在社交媒體分享物質、美麗的、P圖後的(即用修圖程式「執相」後的)外表,我們所見的很多都是扭曲了的訊息。片面的美好,過於完美的樣子,令不少人會將自己現有的處境與網友所分享的片面美好作比較,對自己的生活、外表產生不滿或感到沮喪抑鬱。

而2018年香港曾有一項調查指出有18%受訪中小學生每日花七小時或以上瀏覽及使用社交媒體,同時有32%受訪學生每日花九小時或以上「在線」社交媒體,更有11%受訪學生表示「全日在線」。[4] 機不離手、常常「在線」的情況,除了佔據青少年的休息時間,令他們常感到疲累之外,他們亦因為長期困於網海內,世界和眼光變得狹窄。

回應及責任

試想想當你的世界就是互聯網,分享的渠道、資訊來源、交友、關係建立……都依賴社交媒體,那麼它的重要性就會不斷提高,你的存在感也要靠它建立。當你分享的東西沒有人點讚,沒有人回應,自我的存在感與價值也容易降低。這正好解釋了,為何網民的負面回應,可以對一個少女的心靈、生死有如斯巨大的影響力。

所以大家要小心於網上回應別人的分享,網絡欺凌、刻意以言語傷害別人等行為,當然是十分要不得。但當見到你認識的人分享了有關尋死、生無可戀等帖文,可以主動私訊回應當事人,與對方溝通,不要批評並仔細聆聽,提供支持及陪伴。如你不懂如何回應,聯繫其家人或通報社交媒體安全中心也是一種方法,[5] 因為有關的工作人員可以較容易找到當事人在線時所在位置,並作出相應的跟進。

走出困局

是時候要主動走出這個困局,要令人們(不單是青少年!)知道:社交媒體不是一切、網絡不是一切!不應讓自己全時間沉浸在網海內,應與家人、友人有網外溝通,爭取更多時間以建立真實關係和獲得感情方面的支援。社交媒體用戶亦應自我提醒,在閱讀分享內容時,要知道分享美好一面是大家慣常的行為,不必以自己的生活、外表與他人比較,自我的價值也不應建立於他人的回應上。

筆者使用社交媒體的心態就是分享快樂、說說近況,也替他人美好的生活而高興,僅此而已。

(本文原載於第127期〔2019年7月〕《燭光》,其後曾作修訂。)


[1] 〈IG投票定生死 69%粉絲投「死」 大馬少女跳樓自殺〉,《香港經濟日報 - TOPick》,2019年5月16日,網站: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2351391/IG投票定生死%E3%80%8069-粉絲投「死」大馬少女跳樓自殺(最後參閱日期:2019年6月11日)。

[2] 劉子維:〈分析:香港為何學生自殺事件不斷〉,BBC News 中文,2016年3月18日,網站: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a/2016/03/160318_ana_hong_kong_youth_suicide(最後參閱日期:2019年6月11日)。

[3] 馮翠山:〈網絡紅人為收視博出位 扭曲青少年價值觀 家長是時候擔心了〉,《香港01》,2018年1月4日,網站:https://www.hk01.com/即時國際/146428/網絡紅人為收視博出位-扭曲青少年價值觀-家長是時候擔心了(最後參閱日期:2019年6月11日);〈網紅牙膏夾餅戲弄露宿者 判囚15月禁用YouTube五年〉,《明報》,2019年6月4日,網站:https://news.mingpao.com/ins/國際/article/20190604/s00005/1559639043245/網紅牙膏夾餅戲弄露宿者-判囚15月禁用youtube五年(最後參閱日期:2019年6月11日)。

[4] 鄺曉斌:〈調查:逾三成中小學生日花9小時社交媒體「在線」 近七成感疲累〉,《香港01》,2018年7月22日,網站:https://www.hk01.com/社會新聞/213694/調查-逾三成中小學生日花9小時社交媒體-在線-近七成感疲累(最後參閱日期:2019年6月11日)。

[5] Dan:〈如何回應在社交媒體上的自殺帖子 學會回應在社交媒體上的自殺帖子可以挽救一個有自殺傾向的人的生命〉,MyTherapy,2019年4月17日,網站:https://www.mytherapyapp.com/zh_TW/blog/social-media-suicidal-post(最後參閱日期:2019年6月11日)。

關注範疇: 
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