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不是洋紫荊
生命倫理雙月刊 69期 (p.6)
疫情之下,原本熱愛出外旅行的香港人,通通被迫留港度日。市民需要「抖抖氣」,外出舒展一下,就轉到郊外、公園等地方閒逛,一時之間,這些地點都變得人山人海,甚為壯觀。當香港人慢慢放下緊張步伐,學習欣賞大自然時,賞花是其中一個最好的活動:香港處於亞熱帶,四季都有不同花卉可供欣賞,而其中在市區最常見、花期也長的,可算是我們的市花——洋紫荊了,而洋紫荊由被發現、培育、到能夠成為香港市花的故事,堪稱傳奇。
邂逅洋紫荊,絕對是「偶然遇上的驚喜」:大概在1880年,在港島區薄扶林的伯大尼修院,住在那裡的法國外方傳道會神父,在附近的鋼線灣行山時,發現了一個新植物品種,花開燦爛,但卻不會結果。神父們後來以插技方式將植物移植至伯大尼修院。[1] 1906年,當時的植物及林務部監督S. T. Dunn將洋紫荊判定為新物種,於年度報告中發表,[2] 其後又正式將洋紫荊的拉丁文學名的種加詞命名為:「Blakeana」,以紀念熱愛研究植物的第12任香港總督卜力爵士(Sir Henry Blake)伉儷。[3] 及至1965年,香港政府決定以洋紫荊作為香港的市花,寓意香港這個港口,有如1880年那次於野外發現的洋紫荊一樣珍貴;1997年後,香港特別行政區繼續採用洋紫荊作為區徽、區旗及硬幣的設計圖案。而洋紫荊除了代表香港外,在1967年更被引入台灣,後於1984年成為了嘉義市的市花及市樹。[4]
然而,看似人人熟悉的洋紫荊,其實我們對「她」有兩大誤會。第一大誤會是,多年來我們都以為洋紫荊是一個新發現的品種。經過多年的研究後,今日我們知道,洋紫荊並非獨立品種,而只是紅花羊蹄甲和宮粉羊蹄甲兩個品種雜交而成的混種。[5] 混種植物意味著「她」不能自行繁殖,而這背後代表著一個驚人的事實:現時香港所有的洋紫荊,其實都是由那棵於1880年首次於野外發現(亦是唯一一次於野外發現)的洋紫荊的人工繁殖品。如果細心觀看,每一棵路邊種植的洋紫荊樹,都可以看到樹幹上透過「嫁接」或「插枝」等人工方法繁殖的痕跡:樹幹底部是紅花羊蹄甲和宮粉羊蹄甲,嫁接在其上的才是洋紫荊本身。若不是當日因為有心人發現,珍惜栽培,再有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接種(想想在戰時的「她」,究竟是怎樣活下來?),洋紫荊只是大自然的偶然混種,其實「她」很可能一早就被大自然淘汰了。同樣,香港由一默默無聞的小漁港走到今天,其際遇會不會跟洋紫荊有幾分相似?洋紫荊能夠一直繁殖下去,彷彿在提醒我們,香港的現況雖然艱難,只要不絕望,總是有生機的。
對洋紫荊的第二大誤會,是將它稱為紫荊花。洋紫荊是香港市花,然而在《基本法》第十條中,[6] 洋紫荊的「洋」字被略去,而被錯誤稱為「紫荊花」(這樣的誤述,或許是不喜歡這個「洋」字?那麼海洋公園也需要正名嗎?)。紫荊其實是另一種南中國蘇木科紫荊屬植物,學名為Cercis chinensis,而洋紫荊則是香港原生植物,是蘇木科羊蹄甲屬植物,學名為Bauhinia x blakeana;紫荊不是洋紫荊,兩者不能混淆。誤會花的名稱事小,但如果將代表著香港的人和事都混淆了,那就十分不妙了。
由洋紫荊說起的故事,還有很多:事實上,一個小小的香港,植物物種卻非常豐富,已知的植物品種便達3,100多種,當中香港原生植物約有2,000多種;其中更有14種以香港命名,包括香港蛇菰、香港細辛、香港茶和香港巴豆。除了本文介紹的洋紫荊,另一重要本地植物土沉香,它有芳香樹脂,故被用來製成香品,遠銷各地,當時運貨的埠頭石排灣,即今日的香港仔,後來該港口被稱為「香港」,之後也輾轉成為今日香港的總稱。[7]
下次到公園或行山時,不妨多欣賞身邊大自然的一事一物,你或會有更多的新發現呢。
[1] 伯大尼修院於1875年由法國外方傳道會興建,專為罹患熱帶疾病的傳教士提供休養地方,百年間共接待了約6,000名傳教士,是法國天主教會在東亞地區從事傳道工作的重要地點。伯大尼修院在1974年關閉,後來被政府接收,政府曾讓香港大學出版社使用該處,修院現為香港演藝學院的第二校舍。
[2] S. T. Dunn, “Report on the Botanical and Forestry Department, for the year 1905,” Administration Report [of Hong Kong Government] (1906): 439–452.
[3] 植物名稱是人們賴以傳達交流植物資料的基礎。在早年,一些植物品種或會有多個不同名稱。為確保所有植物品種的名稱正確無誤和不會引起混淆,植物學界為植物的學名採用了全球通用的標準,詳見《國際植物命名法規》。植物學家和《國際植物命名法規》均採用「雙命名法」和以拉丁文拼寫的植物學術語為植物訂立學名。植物學名是由它的屬名(generic name)和種加詞(specific epithet)組成,在科學刊物中更會標明命名者。參:漁農自然護理署 自然護理分署:《自然護理作業備考第3號 使用植物名稱指引》,「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漁農自然護理署」,2008年2月,網站:https://www.afcd.gov.hk/tc_chi/conservation/con_tech/files/NCPC_No.03_The_use_of_plant_names_Chi_ver.2008_2_revised.pdf。
[4] 詹志勇:《細說洋紫荊》(香港:天地圖書,2006)。
[5] 該研究以洋紫荊的外部、花朵及種子的形態、繁殖能力及基因序列等元素,與紅花羊蹄甲和宮粉羊蹄甲作對比及分析,證實洋紫荊是兩者雜交而成的混種,更提出更正洋紫荊的學名為Bauhinia purpurea x variegata 'Blakeana', cv. nov.,當中cv.(cultivarietas)指栽種變種,nov.(nova)表示這個是新的名稱。參:Carol P. Y. Lau, Lawrence Ramsden and Richard M. K. Saunders, “Hybrid origin of ‘Bauhinia blakeana’ (Leguminosae: Caesalpinioideae), inferred using morphological, reproductive, and molecular data,” 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 92, no.3 (2005): 525–533, https://doi.org/10.3732/ajb.92.3.525.
[6] 《基本法》第十條為:「香港特別行政區除懸掛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和國徽外,還可使用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和區徽。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區旗是五星花蕊的紫荊花紅旗。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區徽,中間是五星花蕊的紫荊花,周圍寫有『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和英文『香港』。」
[7] 〈香港之名源於本地特色植物〉,「政府新聞網」,2004年11月20日,網站:https://www.news.gov.hk/isd/ebulletin/tc/category/environment/041119/features/html/041119tc04005.htm;〈土沉香樹易危珍貴 受傷「結香」自保反招禍〉,「明報OL」,2020年12月8日,網站:https://ol.mingpao.com/ldy/cultureleisure/culture/20201208/1607367291504/土沉香樹易危珍貴-受傷「結香」自保反招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