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正在唱哀歌嗎?
生命倫理雙月刊 28期 (p.4)
「我的心哪,你為何憂悶?為何在我裡面煩躁?應當仰望神,因我還要稱讚他。他是我臉上的光榮,是我的神。」(詩四十二11)
詩篇四十二至四十三篇是哀歌,詩人形容自己的心如一隻口渴的鹿渴望尋找溪水,但無論他的心如何努力尋找也不能得著。神對他來說曾是近處的神,現在卻離他很遠;神曾是那位尋找便能尋見的神,現在卻在約但地、黑門嶺、米薩山(四十二6)也不能尋見。當詩人不停地聽見敵人說:「你的神在哪裡呢?」(四十二3、10),他可能也問同樣的問題,感受上帝是隱藏的上帝,在苦難當中,上帝是一位離棄他的上帝(詩二十二1)。另一方面,他卻在詩中認定他的信仰:「白晝,耶和華必向我施慈愛;黑夜,我要歌頌禱告賜我生命的神。」(詩四十二8),他認定神是他的磐石,雖面對苦難的黑暗,但卻在苦難當中沒有放棄自己的信仰,這樣,詩人正經歷一種理論與經驗的張力,他經驗的上帝與他相信的上帝格格不入。
詩人藉詩篇四十二章11節說明自己憂悶(原文作下沉)及煩躁(原文作吼叫)的心情,卻有點「性格分裂」地在低谷中還宣認他的信仰,相信要仰望神,這是經驗與信仰的巨大張力。他一方面不會因為自己的負面經驗而否定信仰,另一方面也不會因為信仰的阿Q精神而壓下自己的經驗,他兩方面的整全性(integrity)都是真的,他也不須要用理論把經驗和諧化,也不須要因經驗而作出信仰上的妥協,讓這張力存在罷了!在學術界,這稱為雙重整全性(double integrity)。
面對苦難,我們通常有兩個出路:要麼便放棄信仰,要麼便否定經驗。但詩人卻把兩樣似乎不能並存的東西放在一起,活在張力當中,堅持到底,這是舊約哀歌常有的格式,也是舊約有關苦難的神學。人生面對的苦難十常八九,苦難是人生的寫照,甚至對一些人來說,苦難等同人生。在苦難當中的人常常會問:「為甚麼?」為甚麼苦難會臨到我這幸福的家庭當中?為甚麼我的丈夫或妻子會死得這樣的痛苦?甚至在質問上帝為何容許在世上有苦難的出現,可不可以造一個世界是沒有苦難的?我們千萬不要以為問這些問題的人是錯的,更加不要認為他們不屬靈,因為作哀歌的詩人也常常問「為甚麼」的問題:「我的神,我的神!為甚麼離棄我﹖為甚麼遠離不救我﹖不聽我唉哼的言語﹖」(詩二十二1)、「為何憂悶?為何在我裡面煩躁?」(詩四十三5)
而這樣的問題連耶穌基督也問,詩篇二十二篇1節便是耶穌基督十架七言的其中一言,主承接了舊約哀歌的傳統,把舊約的苦難觀集中在十字架上談。神對苦難的出路不是要取去苦難,而是差遣耶穌基督來與我們一起問:「為甚麼?」
當我們明白連耶穌基督本身都無法免去苦難,我們更加不要以為當成為基督徒便可免去苦難。作為基督徒,甚至成為更敬虔的基督徒,都沒有「苦難豁免權」,因為連最敬虔的主都沒有豁免權,為何我們可以?或許耶穌基督受苦,正正是我們面對苦難的出路,因為我們在祂身上找到一份對天父的倚靠及堅持,我們在祂身上找到信仰與希望,我們在祂身上找到面對苦難的能力,以致我們可靠著祂得到能力面對最黑暗的苦難。主也面對經驗與信仰的張力,卻堅持那種雙重整全性(double integrity),當祂經過這棄絕感後,便能戰勝死亡與最危險的苦難,最終能戰勝死亡,進入永恆了。